客座评论:中国金融监管新格局 | 评论分析 | DW | 18.03.201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客座评论:中国金融监管新格局

“银保合一,直间分离”——中国金融监管新格局的意义何在?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沈凌就此作出分析。

Symbolbild China Währung Yuan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传一个段子说:"中国银行新成立了一个机构,要管保险业啦"

(德国之声中文网)最近微信朋友圈流传一个段子说:"中国银行新成立了一个机构,要管保险业啦",为什么?因为中国两会期间,传出金融监管格局的重要调整,保监会银监会两会合并,新成立的机构名称叫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个固然是一个笑话,但是从中也很有意思地可以看出:在过去三会的架构下,保监会本来就是势力最弱的一支。据说保监会下,地市级机构就只有五家,其他都是根深叶茂。从政治的实际操作角度看,合并保监会,阻力最小,何况原保监会主席也已经在一年前就被拿下了。

那么从必要性看,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银保合并,而证监会到依旧独立呢?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又有个段子说明得简单明了: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因为它们管的机构弄老百姓的钱,比如存款、理财、保险,都是要还的;证监会管的上市公司弄老百姓的钱,都是不用还的。这充分体现了按功能分类监管的原则。

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沿革,从计划经济脱胎,那是最大程度的混业监管。因为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下,本就没有证券市场,或者说在理论上每个老百姓都持有了一股全部国有资产的股份,不能交易,无所谓市场。也没有保险公司,因为一切风险由政府承担,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保险公司。等到八十年代经济改革,保险公司和证券市场都慢慢建立起来,我们的监管机构才意识到,这之间都存在这巨大的差异,需要专业知识加以监管,所以,我们的新一代市场化的监管思路,就是分业管理。这个过程直到2003年的银监会成立,才大致上完成。这个一行三会构架到今天持续了15年。

China Dr. Shen Ling

本文作者沈凌

而其实,早在我们完善、建立分业监管构架之前,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已经展现出混业经营的态势。全牌照成了很多金融机构追求的目标,尤其是保险公司和银行,其本质都是上面那个段子手说的间接融资,也就是说,你从老百姓那里搞来的钱是要还的!无非怎么个还法,银行是存多少还多少,存的越多还的越多;保险是你出事儿需要用多少,就还你多少。但是整体而言,都是间接融资。因此,最近银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思路越来越趋向于统一,特别是被称为"偿二代"的新保险监管规划在2012年被确立,更加是模仿了银行监管原则,对保险资金按照风险导向分类,要求不同风险的业务做出不同的资本金安排,这样一来,从理论上讲,基本也可以把保险公司当做是运作长期定期存款的银行机构了。

因此,即便在发达国家,最近的监管思路也是要求和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整合间接金融市场监管,是一个提高效率的监管改革。

而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不一样。老百姓就是上市公司的所有人,其市场风险是股东自己承担的。直接金融市场的监管,并不是要求风险和收益的匹配(这个匹配与否交给了投资者自我管理),而是要求信息的真实和透明,不能存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股东和企业内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欺诈。这样一来,证监会所要求的监管方式和专业知识,和银行为代表的间接金融市场就完全不同,合并也难以产生效率改善,反倒是有"规模不经济" 的可能性了。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增长,这也是中国未来能不能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金融市场,首先就是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这一点从美德对比中就可以看出来。美国的多层次高度发达的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给了技术创新最大的可能性,所以这几年几乎所有的突破性发明都是在美国实现的,最近美国还有人把特斯拉送上了天;而德国虽然也是位于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但是金融市场却是以间接金融为主,所以新的技术创新很难得到资金市场的支持,这几年来虽然经济很好,但是德国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技术创新,卫星上天,而是能不能少干点儿活,于是罢工,实现了28小时工作制。这个区别,中国政府从赶超的角度看得很清楚。所以,在金融市场的改革方向上,采取了比较明智的方法,认定了正确的学习对象。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