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不是评说对方,而是相互探讨"

2013年1月12日

2012年德国三大私人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为期一年的"磁石中国"系列讨论会。策划这一项目的科尔伯基金会(Koerber-Stiftung)国际部主任鲍尔森博士(Thomas Paulsen)说,互动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https://p.dw.com/p/17I22
Foto wurde uns von der Pressestelle der Körber-Stiftung am 1.2.2012 überlassen Foto: Körber-Stiftung / Marc Darchinger
"磁石中国"第一场讨论会现场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德国之声:去年一年你们都在举办"磁石中国"系列讨论会。您还记得,一共举办了多少场讨论会吗?

鲍尔森:一共10场。这都是科尔伯基金会同博施基金会(Robert Bosch Stiftung)和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Stiftung)一同组织的。

德国之声:举办这个系列讨论会预期达到怎样的目的?

Foto wurde uns von der Pressestelle der Körber-Stiftung am 1.2.2012 überlassen Foto: Körber-Stiftung / Marc Darchinger
报告人之一: 前德国总理施密特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鲍尔森:3个私人基金会联合起来举办这个系列,希望借"2012中国文化年"的契机,寻求同中国进行对话,让讨论议题尽量广泛,并将它们介绍给全德国感兴趣的听众与观众。

德国之声:回顾这一年的活动,您能做出怎样的总结?

鲍尔森:反响很大,这一点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得到的反馈非常积极。10场分别在柏林、汉堡、海德堡、法兰克福、波恩和杜塞尔多夫等城市举办的讨论会办下来,我们直接的观众就达到近2500人。我可以描绘科尔伯基金会主办的我所亲临的讨论会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观众对中国了解的程度以及愿意进行探讨的态度。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不仅在台上讨论,同时也至少拿出20至30分钟同到场的观众进行讨论,而这部分实际上是讨论中最精彩的。

德国之声:那就是说,你们开展的是纳入观众的互动式讨论?

Foto wurde uns von der Pressestelle der Körber-Stiftung am 1.2.2012 überlassen Foto: Körber-Stiftung / Marc Darchinger
报告人之一: 波恩大学政治学教授辜学武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鲍尔森:对。我们科尔伯基金会的一个宗旨是,不是评说对方,而是相互探讨。我们认为,让观众得到参与的机会就属于这一范畴。它同时也包括,我们在这里不是对中国评头品足,而是同中国知识分子、经济界人士等探讨中国。这也是我们这一系列中最艰辛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试图每场讨论会都至少有一名来自中国的报告者。

德国之声:如果讨论中国,那么对德国观众而言,最让他们感兴趣的是哪些议题?

鲍尔森:总体而言,人们对中国怀有巨大的兴趣。它涉及所有议题,从经济、外交、环境到人权,人权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民众的自由权利,还有政治高层换届。还有一个议题,那也是一场最精彩的讨论会之一,即数字革命,人们提出的问题是,社交网站将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变革。

德国之声:身在德国同中国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这是可能的吗?

Bild 3: Bei der Dialogreihe “Magnet China” diskutierten Wang Shuo, Redakteur von Caixin Media, mit Jörg Wuttke, Geschäftsführer von BASF China, und Dr. Sabine Stricker-Kellerer, Senior China Counsil bei 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 über den Aufstieg Chinas in der Weltwirtschaft. Körber Forum am 12.3.2012 in Hamburg Veranstaltung „Wachstum ohne Grenzen? Chinas Aufstieg in der Weltwirtschaft“ berichten. Anbei schicke ich Ihnen einige Fotos der Veranstaltung zu. Bitte verwenden Sie folgenden Fotocredit: „Körber-Stiftung/ Claudia Höhne“.
一场讨论会的镜头:Sabine Stricker-Kellerer,Jörg Wuttke,王硕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 Claudia Höhne

鲍尔森:我们当然进行了面对面的辩论。

德国之声:您可以举出一个例子吗?

鲍尔森:我还记得一个我亲自主持的一场讨论会,讨论的一方是欧盟议会议员比提科夫(Reinhard Buetikofer),另一方是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王义桅。他们二人就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激烈辩论。另一场讨论是在德国绿党联邦议员冯·克拉蒙(Viola von Cramon)与中国经济学者崔之元之间进行,他们的议题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的稳定。这些都是辩论。我们要的不是从欧洲和中国分别请来两个讨论人,让上他们上台表述一致的观点。对此我们非常重视。

德国之声:但以上辩论好像都不包括反对派人士,那些直面同执政者抗争并要求结束一党统治的人。为什么呢?

鲍尔森:首先我想说,我们这个"磁石中国"系列讨论会一开始就明确作出决定,不同中国的官方部门进行正式合作,我们这三家基金会本身就是独立的私人基金会。对我们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地进行会议策划,让中国国内各种不同的观点都能得到清楚的展现。我们没能邀请到所有我们想邀请的人,不是所有收到邀请的人都接受了邀请。

德国之声:哪些人没有接受你们的邀请?

鲍尔森:我现在一下子说不出他们的姓名。邀请中方演讲人是这个系列活动中最大的难点之一,不论他们出自那个阵营,想说服他们到德国来参加一场一个半小时的讨论会,都非常之难。

德国之声:对您个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场讨论会?

Dr. Thomas Paulsen, Leiter des Bereichs Internationale Politik der Körber-Stiftung Bild: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科尔伯基金会(Koerber-Stiftung)国际部主任鲍尔森博士(Thomas Paulsen)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鲍尔森:是那场同《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主编袁莉的讨论。袁莉谈到微博等社交网站等议题,以及记者在中国遇到的限制、检查等问题。但尽管如此,她还是表达了她真心的对中国发展的基本乐观态度。我对这一点印象尤为深刻。

德国之声:人们会"乐观"地思考中国的未来吗?中国有着堆积如山的问题,如贫富之间的斗争、新闻缺乏自由等等。您会以怎样的眼光思考中国呢?

鲍尔森:我想,除了同中国展开对话,别无其他选择,因为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中国至关重要。当今几乎没有一个全球性问题可以不要中国的参与得以解决,比如我们的金融体系,或者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因此,必须同中国对话,而且是在广泛的基础上,同更多有影响的人物。要尽可能讨论所有议题,简单的要谈,复杂的也要谈。

德国之声:本系列缺乏某些议题吗?假如您有机会,您会添上什么议题呢?

一定要让我说出哪些议题没有讨论到,也是强人所难的事情。中国如此之大,用10场讨论会当然不能涵盖所有的议题,它的广大和复杂,都是不可能以10场讨论会可以应付的。但如果再举办类似的活动,我们会更为关注年轻一代,邀请他们的代表同我们一道进行讨论。

采访记者:李鱼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