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De Gaulle in Bonn - Deutschlands Weg in die Mitte Europas

2009年8月24日

在通往欧盟的道路上,联邦德国与"老对头"法国并肩而行,有时甚至手挽手,脸贴脸。最先为两国建立这种友谊的是戴高乐和阿登纳。

https://p.dw.com/p/JGMb
阿登纳在波恩欢迎戴高乐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戴高乐站在波恩市政厅的阳台上向下面的德国民众挥手致意。"波恩万岁,德国万岁,德法友谊万岁!"广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戴高乐参加过两次对德作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担任法军中尉,受伤被德军俘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升任将军的戴高乐带领起义军反抗纳粹及其帮凶。如今,1962年9月初,他成为了第一个访问联邦德国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传达了和解的信息,他用的是他本来再也不想用的语言德语。在面对联邦国防军讲话时,戴高乐引用了遭纳粹驱逐的德国作家卡尔·楚克迈耶的一段话:"如果说昨天我们有义务成为敌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有权利成为兄弟。"

曲折的开端

在政府领导人层面,戴高乐和阿登纳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戴高乐希望德国与法国这一对兄弟来左右战后的欧洲。他想把刚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升为政治同盟。德法两国要签订象征友谊与和解的《爱丽舍条约》,指向这一目标。1963年1月阿登纳在签署条约时说:"我们永远不要失去朋友间的信任,这一点非常重要。"他还说:"没有这份条约就没有欧洲一体化。"但前方的道路崎岖曲折。戴高乐执政时期始终阻挠英国加入共同体。之后各国又因经费问题产生了纷争。直到近20年后,德法两国才再次大大推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支持"欧洲德国"

Francois Mitterrand und Helmut Kohl in Verdun Frankreich PANO
1984年,科尔和密特朗在法国凡尔登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德国总理科尔在1983年的政府声明中明确表示,欧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围绕实际目的的共同体。他说,欧洲的统一本身"远远超越提供物质好处","必须重新做到这一点!"科尔对欧洲政治共同体的设想与法国总统密特朗不谋而合。1984年9月22日,他们两人携手在凡尔登墓地默哀几分钟,纪念两次大战中的死难者。消瘦的法国社会党人密特朗与胖硕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党人科尔并肩站立的画面被载入史册。它表明了在之后不久权力关系发生重大推移的情况下,为什么欧洲政治统一之梦却没有破碎的原因。

反对"德国欧洲"

柏林墙倒塌后,两德统一的机会出现了。柏林一下子成了欧洲各国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法国,对德国的强权欲和一个德国主宰的欧洲的恐惧复活。密特朗要求看到一个欧洲的德国。由于科尔承诺会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密特朗才同意德国实现统一。科尔希望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任何国家都处在其它国家的阴影中,同时又保持自身的国家特色。科尔说,这将是一个新的欧洲,"在这个欧洲,我们共同为和平与自由的、富裕与安全的未来奋斗。"这也正是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目标。该条约标志着欧盟的诞生。

大踏步走进危机

Angela Merkel und Nicolas Sarkozy in Straubing
2008年6月9日,默克尔与萨科齐在斯特拉斯堡图像来源: AP

之后一切进展迅速。1995年,欧盟撤销了第一批边境检查站。7年后统一货币欧元投入使用。欧盟宪法也由一个工作小组负责起草。2004年欧盟成员国从15个增加到25个,此时科尔和密特朗都已退出政治舞台,但欧盟东扩与他们的努力密不可分。现在,强调德法欧洲政策,已经成为两国首脑在巴黎和柏林会晤时的规定内容。萨科齐2007年5月当选法国总统后不久就访问了柏林,他向德国总理默克尔保证:"两国辛苦建立的友谊绝不允许遭到破坏"。而默克尔心甘情愿地接受萨科齐的贴脸吻。不过默克尔和萨科齐需要共同面对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最大的难题。扩展后的欧盟急需改革。但改革条约却未被通过。第一版本被法国和荷兰拒绝,修改后的第二版本又遭到爱尔兰反对。当年戴高乐与阿登纳,密特朗与科尔为促进和解所作的努力赢得了民众的欢呼,但如今,欢呼变成了巨大的质疑。

作者:Tina Gerhaeusser / 文雨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