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林视点:南中国海 特朗普要的不是战争 | 评论分析 | DW | 02.06.201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泽林视点:南中国海 特朗普要的不是战争

中国驻扎远程轰炸机;美国派出驱逐舰巡逻:南中国海紧张局势再度升级。德国之声专栏作者Frank Sieren认为,尽管如此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Fiery Cross Reef Spratly Islands

题图文:中国在斯普拉特利群岛(Spratly,中方称"南沙群岛")的诸多原本无人居住的岛礁上建起军事设施

(德国之声中文网)北京口气强硬,称这一举动是"挑衅",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自上周日(5月27日)起,两艘美国战舰--"希金斯"号(USS Higgins)驱逐舰 和"安提坦"号(USS Antietam)导弹巡洋舰从靠近帕拉塞尔群岛(Paracel,中方称"西沙群岛")的水域经过,再度激起围绕南中国海的主权争议。北京指控美舰在未获许可的情况下闯入中国领土;华盛顿则驳称,这是"依据国际法"的例行使命。

地下资源丰富的重要海上通道

事情所涉当然远远超过那些岛屿本身--南中国海是亚洲最重要的海上航行水域之一。每年,经由这一海域的商品运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此外,那里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对渔业而言,该地区亦有重要意义。各岛屿犹如桥头堡般散布其间。不仅中国对之提出主权要求,宣布对这一总面积350平方公里的海域中的80%拥有主权。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以及文莱等国家和地区也提出主权声索。在国际法上,许多地区的主权地位依然未能澄清。2016年,海牙国际仲裁庭裁定菲律宾胜诉,否认了中国的部分主权要求。然而,北京不予理会,继续扩建在该地区的存在。

对美国而言,中国这个日益强大的地区强国是否能成功地遏阻华盛顿在亚洲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朝鲜半岛,而且也取决于南中国海。美国军方虽声明,新近的演习不是针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一种"政治宣誓",但在时间的选择上自然不是纯粹的巧合。两周前,美国刚首次取消了对中国的邀请,不让它参加从1974起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国际海军演习,理由是北京"对南中国海的持续军事化"。美方指出,在人工填海造岛(据宣称是为了发展渔业)、新近在无人居住的斯普拉特利群岛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后,北京也在该地区测试了具备核攻击能力的远程轰炸机。美国国防部一名发言人宣称,在该地区首次实施的中国轰炸机演习"加剧了紧张局势,破坏了地区的稳定"。北京国防部一名发言人则反驳说,为加强中国海空军的作战准备、改善中国的防卫能力,有必要举行此类演习。

自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北京和华盛顿之间互相发出贸易战威胁、口水战不停;现在,还会发生军事冲突?人们可以认为,北京已然加紧为此作了准备:3年来,国家主席及党首习近平全力推进这个亚洲当代史上最大的结构性军事改革;至2020年,人民解放军要实现现代化;陆海空三军直属中央作战指挥系统。中国要经此使军事力量获得远距离作战的能力。这首先是指海军:2000年以来,中国建造的炮艇、护卫舰、驱逐舰和潜艇的数量超过日、韩、印三国的总合。今年5月中旬,完全由中国自建的首艘航空母舰首次下水试航。

美国仍是海上霸主

中国军界人士指出,该国需要至少5到6艘航母,才可以分别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派驻两个航母作战群。然而,即使到了那一天,中国仍难以与美国匹敌:美国现在就有10艘航母,拥有无可争辩的全球最大海上力量。而随着大幅提高军事预算,特朗普总统已明示世人,这尚非扩军的终结。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本文作者泽林

在特朗普治下,美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调"通航自由",即:确保可以不受阻碍、不事先请示,通行南中国海。今年年初,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分别访问越南和印尼,意在加强与两国所在地区的军事合作。北京则在去年11月就同东盟各国达成一致,进行谈判,寻求和平解决延续了多年的领土争议。

特朗普要的是对方经济让步,而非战争

由于北京也在与新丝绸之路有关的领域与众邻国不断密切经济合作,目前,中国已比美国握有更好的王牌和谈判筹码。因为,对各相关国家来说,长期的经济繁荣比一个所谓的"保安警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何况,这个保安警察越来越不在意其前盟友的利益所在。而没有了寻求庇护的国家,即使是美国也无法为该地区的军事冲突提供理由。由此看来,特朗普朝向有争议的岛屿派遣驱逐舰,主要是为一件事:制造压力,以便在经济上得到对方的更多让步。

(本文作者20多年来生活在北京。)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