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网上理银危险重重-怎么办

Rolf Wenkel2005年10月20日

也许在中国还没有展开,但在德国,网上理银(Online Banking)已经十分的普及。这东西真的很方便。然而,网络罪犯们对它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怎么保证网上你的银行帐户的安全呢?中国还能发展网上理银吗?德国之声记者综述如下。

https://p.dw.com/p/7KUL
以德国邮政银行名义做的一个“飞薪”网页图像来源: dpa

Online Banking,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申请,银行给你开通了这项网上服务后,你进入该银行的网站,凭所谓的PIN(Persoenliche Identifikationsnummer:个人身份辨认密码)进入该帐户,查看自己帐户的情况。在需要汇款时,填写完自己和收款人的帐户情况和汇款数额、汇款目的后,发出前再输入一个银行给的TAN(Transaktionsnummer:转帐密码),就把款汇了出去。Online Banking中文似乎也没有一个正规说法,有译成“网上理财服务”的,这“服务”二字,总觉得把这个词搞片面了,即只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互动的意义。或许可以意译成“网上理银”,或略带些幽默,局部音译成为“网上搬金”。

网上理银在德国越来越受到银行客户的喜爱:毕竟足不出户便可应付天下“银”事。据德国银行联邦协会调查,10个德国银行客户中今日已有4个通过网上理银来处理帐号事务。

然而,网上理银也引起了犯罪分子们越来越大的兴趣。德国之声已经多次报导过一个叫“Phishing”的新概念。这个词是个英语人造词,即把password(密码)和fishing(捕鱼)两个词凑在一起。这个词似乎更是没有中文译名的了,在此就暂音译成“飞薪”吧。

“飞薪”是怎么回事呢?德国计算机杂志c’t的编辑于尔根.施密特对德国之声记者解释道:网上理银的客户收到一封他的银行发来的伊妹儿,要求他进入一个网页,对他的个人数据进行某些必要的修改。这个网页是犯罪分子伪造的。到了那里,网页要求银行客户输入一个PIN和一个TAN,有时要求输入好几个TAN。有了这些个PIN和TAN,犯罪分子就可以到这家银行去调取金钱了。

据称,这些“飞薪”伊妹儿一大半是从中国发出的。刚开始时,这些伊妹儿还很嫩,文字错误百出,德语很臭,一看上去就象是个骗局。然而现在这些电子邮件越来越专业化了,经常看不出是假的。

但是真正上当的人至今并不多。德国银行联邦协会的凯尔斯汀.阿尔腾多夫认为,银行客户完全可以保护自己,方法是:根本就不要理睬这一类的伊妹儿。银行根本就不可能发这类伊妹儿给客户的。

于尔根.施密特的建议是:原则上根本就不要相信伊妹儿,不管她看上去多么象真的。也不要打开任何寄来的附件。要上自己所在的银行,就上这个银行本身的网站。

原因是:网上犯罪分子们越来越狡猾,他们可以通过你打开的某个附件,把特洛伊木马病毒程序安装到你的机器里去。特洛伊木马潜伏在你的电脑里,你下一次上你的银行的网站,输入PIN和TAN时,特洛伊就把它们同时给记录了下来,在此时中断你的上银行网过程,而把这些密码发给犯罪分子。

在波罗的海国家,最近甚至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黑客在银行客户的网上理银过程中直接实施了“接管”,由他来“代理”汇款。专家们称这种行为为“man in the middle attack”(居间攻击)。目前,如果发生这种高手犯罪情况,还没有有效的保护办法。

德国邮政银行是最早受到这种“飞薪”模仿攻击的欧洲银行之一。现在,邮政银行已经采取了一个措施,即用所谓的iTAN取代TAN。到现在为止,银行网上客户总是从银行那儿得到一张TAN密码表,上面比如有100个TAN。客户可以任选一个来汇一笔款。而iTAN情况下,客户从银行得到的是一个编了号的TAN表,每次汇款时,电脑上会要求填写第几个号。比如要求:请填写第39个号,你就输入序列号39下的密码。

到目前为止,上“飞薪”之当的银行客户还很少。而且,发生了这类事情后,银行一般都补偿了客户的损失(尽管并非银行的责任)。阿尔腾多夫女士建议道:万一你没有把握,或者怀疑网上发生了什么事,你就故意连续三次给错密码(TAN),这样,你的帐号就自动被封了,任何人都进不去。

网上理银似乎总是给人一定的不安全感是吗?从这一点看,在人人脑子转得飞快的中国,网上理银好象很难发展起来。其实,只要措施得当,事情不见得就那样可怕。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