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JRB Deutschland Finanzkrise OL

2011年1月2日

不到10年前,德國還被視為歐洲病夫。然而就在即將過去的2010年,這個圖像整個顛倒了過來:這個國家忽然間就成了歐洲景氣的火車頭。德國人是怎麼成功的呢?

https://p.dw.com/p/zo7G
德國新型高鐵火車頭:方向巴黎圖片來源: AP

德國人並非一個自豪與樂觀的民族。恰恰相反:他們通常習慣於質疑取得的成就,習慣於問問題:這種情況能夠長久嗎?政治家也不例外。但目前的情況卻是反習慣的:無論是聯邦總理,在野黨政治家還是經濟部長,大家都很是興奮。在聯邦經濟部長布呂德勒(Rainer Bruederle)看來,德國"成了經濟榜樣",甚至在野黨社民黨的領導人施泰因邁爾也表示高興:"我們比其他人更好地通過了危機。"

"世界妒忌德國"

假如德國人好消息面前不去分析,聯邦共和國怎麼會這麼順利地通過危機的,他們就不是德國人了。"我們的國家有什麼特別之處?"聯邦總理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緊接著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有一個以強大的工業內核為本的富有創新力量的經濟;尤其重要的是:有一個"堅實的社會夥伴關係"。說穿了就是人們稱為活生生的社會市場經濟的這個東西。總理接著說:"現在,危機過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所妒忌的正是我們這個活生生的社會市場經濟。"

鐘點工崗位是要花錢的

事實確實是,僱主和雇員在經濟危機裡能夠成功地相互依靠。這一點之所以能夠做到,是因為聯邦政府把僱用鐘點工的期限擴展到了最長可達24個月。在這個體系裡,如果職員暫時不工作了,也不被解僱;他們的薪金局部由聯邦勞動局支付,另一部分由企業支付。

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特爾(Michael Huether)說,把鐘點工崗位作為解僱的替代選擇,企業只有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會去這麼做。胡特爾算了一筆賬:每工作1小時給7歐元,帶給金屬和電子工業的總費可高達30億歐元:"這只有在人們看得見不久後的光明的情況下,才有意義。"

出口和改造

那麼,企業的樂觀主義是從哪裡來的呢?顯然首先來自這麼一個認識:德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在過去幾年裡變得比以前大得多了。從2010議程開始,德國在勞動力市場和社會體系裡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在危機到來之前已經初見成效。此外,德國產品始終受到全世界的喜愛追捧。

在總體經濟發展鑑定專家委員會主席弗朗茨(Wolfgang Franz)眼裡,面向出口是根本的動力來源,無論在危機前,危機中,還是象現在這樣在危機後,"面向出口的方針同時是德國景氣發展急劇的下跌和迅猛的增長這兩個動向的原因所在。"而出口型行業裡專業力量比例之大,在人們預測專業力量缺乏的前景之際,抑制了危機裡大規模的裁員潮。"

國內消費漲潮

出口型經濟未來也能繼續推動景氣增長嗎?是否會恰恰由於歐洲鄰國,也就是德國出口型企業的最佳客戶們問題重重,而有朝一日重新導致經濟的崩潰?這正是專家們發出警告的一個景象。然而,就此而言,德國看來也已經走到了正確的道路上。最近幾個月來,德國私人內需有了明顯的上揚。德國人的購物慾回來了。他們有能力這麼做,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工作,因而也有了錢。聯邦勞動局宣佈,10月份德國失業率降到了300萬人以下,聯邦勞動局局長魏瑟(Frank Weise)就11月的情況如是說:"根據我們的估計,就業建設工作做得越來越穩固,越來越廣泛。"

在那些生意好的行業裡,有望提高薪水。就連至今不能樹立崇尚社會福利形象的聯邦經濟部長也認為,大幅度漲一下薪水無傷大雅。

作者:Sabine Kinkartz 編譯:平心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