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30年前撼動東德政權的那個夜晚

Mara Bierbach
2019年10月9日

1989年10月9日,近7萬人在萊比錫示威遊行,要求更多自由和民主。與人們的擔心相反,東德安全力量未出動鎮壓。這一天後來被稱為東德和平革命的「命運之日」。

https://p.dw.com/p/3Qsmd
DDR - Wende - Montagsdemonstration in Leipzig 1989
示威者高舉寫著「自由」的橫幅(1989年10月9日於萊比錫)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Lehtikuva Oy/Heikki Saukkomaa

(德國之聲中文網)18點剛過。聖尼古拉教堂大門開啟,結束了祈禱的人們紛然湧出。在教堂前和街角的卡爾‧馬克思廣場上,數以萬計的示威者在等著他們:青年、年輕的家庭、工人、退休人員。在1989年10月9日這一天,來自東德社會各群體的至少7萬人拿出全部勇氣,走到了一起,向統一社會黨政權發出一個訊號。如此大規模的示威,在反政府示威基本禁止的東德已經數十年沒有過了。

很多示威者預期會出現最糟糕的局面,他們相信,警方會朝他們開槍。坦克和配備了機槍的部隊已在市內集結待命,準備阻止示威遊行。人們對1989年6月的中國北京天安門大屠殺事件尚記憶猶新。

然而, 如奇跡一般,在這個星期一,國家強權沒有干預示威者。人們湧過萊比錫內城,也遊行經過了萊比錫地方政府和東德國安部機構所在的那個所謂的"圓角"。示威者們呼喊"我們是人民","自由,自由選舉"和"不要暴力"等口號。其中很多人手持蠟燭。

時代見證人的回憶

30年過去了。然而,在場的人們今天依舊能清晰地回憶起當時的氣氛。瓦爾特(Kathrin Mahler Walther)回憶道,"那一天,氣氛緊張到了極點。人們知道:今天是決定性的日子。"她當時18歲,參加了民權運動。萊比錫這個僅次於東柏林的民主德國第二大城市是她的家鄉。

Deutschland Montagsdemonstration in Leipzig 1989
集會者點燃蠟燭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B/V. Heinz

在1980年代,萊比錫成了抵抗運動的堡壘之一。最重要的集會地點:聖尼古拉教堂。就在那裡,每個星期一都舉行和平祈禱活動。瓦爾特說,"這天晚上沒有開槍,我們清楚了:現在啟動了開放進程;從現在起,出現了一個相互之間的討論進程。"

1989年,建國40周年之際,東德政權深陷政治、經濟危機。越來越多的人想方設法出走;公民權利運動得到日益廣泛的支持。戈爾巴喬夫在蘇聯大哥那裡推行改革路線;與此同時,波蘭和匈牙利等東歐集團國家門戶開放。以長年執政的昂納克(Erich Honecker)為首的東德政治局卻斷然拒絕改革。

傳媒的力量

東德電視台自然不會報導這類事件。然而,萊比錫10月9日的示威很快就在全世界傳開,而這得感謝兩位攝影記者。那天,他們躲在教堂塔樓內,悄悄拍下了示威場面。舍夫科(Siegbert Schefke)是其中一個。他回憶道,看到那麼多人湧過街頭,絕對是"一個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時刻",因為,他知道,"要是這些畫面明天在西方電視上播出,那就不僅會改變東德,也會改變歐洲和世界。"

當天夜裡,影片素材偷偷送到了西方記者那裡。就這樣,也能收看西方電視的大多數東德公眾知道了,公開抗議越來越虛弱的政權是可能的,而且,人們無需擔心會受到暴力鎮壓。

此後,事件接踵而至。越來越多的人敢於走上街頭示威,而且,不止是在萊比錫。8天後,昂納克被解職。然而,對人們來說,這已經是不夠的了。1989年11月4日,至少有50萬人在柏林亞歷山大廣場上示威,要求言論和新聞自由。

Berlin Open-Air-Ausstellung Revolution und Mauerfall
1989年11月4日柏林亞歷山大廣場上的集會人群圖片來源: Bundesstiftung Aufarbeitung/Klaus Mehner

局勢何以未激化

但是,10月9日那天,安全力量何以會任由人們在萊比錫示威?為什麼沒有像1953年在柏林和1989年6月在北京那樣,開槍呢?

一個原因是,安全力量當時不知該如何應對局面。它們沒有預料到會有這麼多示威者。它們曾預期,示威者那裡早晚會有暴力行為。它們未能制定出應對完全非暴力示威的戰略。

歷史學家朗格(Sascha Lange)指出,"示威者中的一個共識是:不對警察使用暴力,因為,人們畢竟知道:面對的是一個全副武裝的機器,它只是在等著有人扔出石塊,或對哪位警員動粗。只有通過這種無條件的非暴力才能使國家無可奈何,因為,人們沒有給它提供鎮壓的藉口。"他指出,"只是借助了語言和群眾的力量,示威者們才解除了社會統一黨領導層和警方的武裝。"當年,朗格17歲,也親歷了示威。不久前,他和父親一起出版了倆人合著的有關這一和平革命的書《大衛抵抗歌利亞》(David gegen Goliath)。

朗格的父親是脫口秀藝術家貝恩德-盧茨‧朗格(Bernd-Lutz Lange),也是"萊比錫六君子"(Leipziger Sechs)之一。在他們的努力下,1989年10月9日,萊比錫沒有出現流血、警棍揮舞的場面。當時,統一社會黨萊比錫地區的3名黨部負責人和3名社會賢達--其中就有指揮家馬祖爾(Kurt Masur)和貝恩德-盧茨‧朗格(Bernd-Lutz Lange),達成共識,向示威者和警方共同發出呼籲,保持冷靜。他們同時許諾,為實現自由表達意見和建立溝通渠道而努力。在示威過程中,他們呼喊的口號被市中心的揚聲器傳播和擴散。

Lichtfest in Leipzig
萊比錫紀念1989年秋季的示威活動(2014年10月9日)圖片來源: Reuters/Hannibal

太少認可?

1989年11月9日,萊比錫那場決定命運的示威過去一個月之後,柏林牆倒塌。今天,幾乎每一個德國人都知道這個日子的意義,而一個月前萊比錫民眾無暴力示威的意義,則只有很少人知道,尤其德西地區的年輕人更是對此知之甚少。

這一現象讓很多公民維權人士耿耿於懷。瓦爾特也是。她表示,"我認為,看到這一點很重要,即:當年,東德公民自己把自己從那個專制手中解放出來;他們克服了恐懼,在10月9日那一天、在此前、此後的星期一,共同示威。"

作為德國第一個完全和平、不流血的革命,這場步行示威載入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