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8月16日 黃河十年行 第5天 三門峽水電站

2010年8月18日

雖然已經入了秋,但是中原大地仍是一片暑熱。知了「吱吱吱」地叫得人頭都要裂了。三門峽博物館怕曬黑打著旱傘的講解員小姐聲情並茂地給遊客朗讀賀敬之的詩歌«三門峽»。人群中一個遊客怯生生地問賀敬之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引起眾人一片哄笑。

https://p.dw.com/p/Opv8
洶湧澎湃圖片來源: DW

賀敬之的詩句

講解員小姐讀到"望三門,門不在……黃河之水手中來"的時候,人群中一位中年女性有些厭惡地皺了皺眉。她是中國著名的環保人士汪永晨。汪永晨拐到角落小聲說:"這是當時人們對自然缺乏認知時說的一句話,我相信賀敬之今天也會對自己的話做重新思考的。 "

三門峽水庫博物館不是一座普通的博物館,它還是中國的一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這裡展示的一切都為了說明1949年後建立起來的第一座水利樞紐,被稱作"萬里黃河第一壩"的三門峽水電站是多麼的偉大。博物館的圖文資料上記錄三門峽水電站修建前"黃河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的歷史,中國眾多國家領導人都曾經到這裡來視察,顯示著這座水壩的重要性。但是博物館裡卻沒有記錄展示任何有關這座被環保人士稱作"公認的失敗大壩"的任何弊端缺陷。

「規劃性失敗」

當水利學家們被問到三門峽的失敗之處時,他們的回答往往比較含蓄。一些水利學家喜歡將三門峽的失敗歸結為"規劃性失敗"。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聖人出,黃河清"水利學家們承認,受到政治的影響,三門峽設計的初衷是"蓄水攔沙",也就是把黃河的泥沙攔在庫區內。通過淤沙爭取時間,讓中游的水土保持生效,以此解決黃河泥沙多,水質渾的問題。這樣下游獲得的就是清水。但是後來三門峽庫區出現嚴重的淤積問題,再加上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三門峽改變了水庫的應用方式,從"蓄水攔沙"改為"持洪排沙"。另外水庫還進行了兩次改建,在兩側山體總共開鑿了12個涵洞排減泥沙。

水利學家們今天仍會驕傲地說,三門峽水電站本身是工期短、 品質高的一座水電站,有效地解決了下游的洪澇問題,同時還在水壩上下游形成了大片濕地。

但是環保人士並不會滿意水利專家們的這種解釋。汪永晨說,三門峽大壩破壞的是黃河流域最精華的峽谷地貌,而且"不是說只要是濕地就是好事"。環保人士們認為,三門峽大壩的修建對當地的生態系統形成巨大的影響。由於水壩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渭河含沙量大的實際問題,水壩的建成截斷了黃河,泥沙的淤泥影響到渭河泥沙的疏導,導致渭河連年受災。

另一種不平衡

講解員小姐帶著遊客們走上大壩,大壩停止發電正在排沙。一股股深黃色的泥漿噴湧出來,再洶湧地流淌下去。講解員小姐像背書一樣地說:"三門峽這座城市是在三門峽水電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是依靠水電站來帶動的。"

汪永晨說,這是另外的一種不平衡:"電站都是國家投資建設,三門峽是9個億,現在的三峽大壩是2000個億,這麼多錢投下來當然對當地經濟建設有益。但是現在也存在著分配不公的問題。水電的職工薪水可能挺高的,但是對於移民來說,就不是這樣。一些移民被允許'農轉非',但是他們之後又趕上工廠改制,工廠倒閉又給他們帶來新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黃河上建立起來的水壩總共有21座。北京水環境學者王建分析說,很多水利工程"都是在'技術樂觀主義'思想指導下走的是'技術路線',都認為只要有技術就可以解決一切。認為人類需要多少水,就可以通過技術提供多少水。但實際上,技術可以解決一部份問題,但不能解決問題的全部"。他解釋說,生態學上講"負載定額率",河流有自己的生態功能,一條河流上建這麼多座水庫,超過了它的負載,就必然會帶來大量的生態問題。

作者:景柏

責編: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