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AI完成貝多芬未竟之作 《第十交響曲》全球首演

Sabine Oelze
2021年10月10日

貝多芬逝世後留下了未竟之作第十交響曲。如今音樂學家及計算機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以演算法完成了這部作品。人工智慧的創造力能否超越音樂天才貝多芬?

https://p.dw.com/p/41UY0
Ludwig van Beethoven
圖片來源: Gemeinfrei

(德國之聲中文網)演算法正主導我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駕駛汽車、工作或各種活動都少不了人工智慧。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創造力似乎是人類大腦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有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這道防線已經越來越薄弱,甚至已經被突破? 

在電腦成功替古斯塔夫‧馬勒和弗朗茨‧舒伯特完成未竟之作後,現在輪到了貝多芬的最後一部作品第十交響曲。1827年貝多芬逝世時,留下了這部未完成作品。第十交響曲只有幾張手稿留存,部分是簡短未竟片段。 

為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年(因新冠疫情推遲舉行),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這部作品在2021年10月9日的貝多芬音樂節上首次演出。總部設立於貝多芬誕生地波昂的德國電信公司組織了一個專家團隊。這群音樂學家、作曲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嘗試分析和學習貝多芬的風格,以完成貝多芬的未竟之作。 

Deutschland Beethoven Orchester Bonn Dirk Kaftan
由德克‧卡夫騰擔任指揮的波昂貝多芬管弦樂團10月9日首次演奏第十交響曲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NurPhoto

模仿貝多芬風格 

貝多芬的草稿、筆記及其生活時代的樂譜被輸入到人工智慧系統中。薩爾斯堡卡拉揚研究所所長羅德(Matthias Röder)表示:「你必須想像,貝多芬在迸發新靈感時會寫下筆記。有時候是書面文字,有時候是音符。」 根據這些材料,羅德和他的團隊對「貝多芬會如何發展某些東西」進行了假設。 

這裡假設的是,音樂如同語言一樣是基於一個個小單位;所以學習音樂的過程就像學習知識。人工智慧反復學習貝多芬的交響曲、鋼琴奏鳴曲和和弦四重奏並進行訓練。如同大腦中的神經網路,電腦能夠自行創建新的連接。人工智慧將最合適的結果反饋到系統中,由此加入新的音符。 

如此一來,這部作品不斷延申。「人工智慧能為一個段落提供20個甚至100個版本的可能性。」哈佛大學音樂學教授萊文(Robert Levin)表示:「這是無盡的魅力,因為如果演算法做得好,每一次嘗試都是合理的。」 

Album Cover | Ludwig van Beethoven X - The AI Project
貝多芬與人工智慧將擦出何種火花?圖片來源: Modern Recordings/BMG/Warner/dpa/picture alliance

對研究人員而言,這樣的合作非常令人興奮,因為它演示了機器能如何輔助、甚至模仿人類進行音樂創作。紐約羅格斯大學藝術與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貝多芬人工智慧」開發者埃爾加馬爾(Ahmed Elgammal)表示:「我們想要更好地瞭解音樂創作過程中的技術狀況,並且試圖探索極限。最後,我們使用了所謂的自然語言處理的一些模塊。」 

但這樣的研究項目對音樂家們有何好處? 

音樂學教授萊文說:「你可以說,電腦是用演算法做到的。沒錯,但是人類依據的也是經驗和訓練。兩者的差距其實不是太大。」 觀眾現在可以親自來聽聽看「原版貝多芬」和「人工智慧作曲」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由德克‧卡夫騰(Dirk Kaftan)擔任指揮的波昂貝多芬管弦樂團10月9日首次演奏貝多芬與人工智慧「共同譜寫」的第十交響曲。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