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81009 Friedensnobelpreis Preisträger

2009年10月8日

今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將於10月9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揭曉,不論誰獲得這一獎項,他都將被寫入歷史,只是,眾多的獲獎人當中有許多不無爭議。一些人得獎後不久便杳無聲息,還有一些只能在國外得到認可和榮耀,而在自己的國家裡卻不被理睬。

https://p.dw.com/p/K1tg
資料圖片:1993年阿拉法特和拉賓在奧斯陸簽署巴以和平協定圖片來源: AP

當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同以色列總理拉賓1994年分享該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時,不僅猶太人對此發出強烈的批評之聲。那時,巴勒斯坦圍巾以及槍袋成了阿拉法特的標誌,而他因為對中東和平做出的努力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數年之後,有關創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的大衞營談判失敗,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認為,責任應由阿拉法特一人承擔。由此,阿拉法特一生都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世界貨幣基金也認為,在他治下的巴勒斯坦民族自治機構相當腐敗,援救資金常常不翼而飛,有些資金甚至還挪用去支持恐怖行動。不過至少在他的晚年,阿拉法特很多次公開聲稱同恐怖行為劃清界限,從以下這個1997年發表的採訪,人們可見一斑: "我們同恐怖主義做鬥爭,我們支持國際社會為中東和平進程做出的努力。"

亨利‧季辛吉作為個人可能不像阿拉法特那樣富有爭議,然而,對他授獎的爭議程度決不亞於巴勒斯坦領袖。季辛吉曾是美國總統尼克森的安全顧問,為表彰他為結束越戰做出的貢獻,季辛吉於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不過,正是在此前的尼克森總統時代,越南戰爭曾一度愈演愈烈。同季辛吉一同獲獎的還有越共高級領導人黎德壽,只是黎德壽拒絕接受獎項,理由是:在他的國家還沒有實現和平。1975年5月越共軍隊佔領西貢從而結束了這場戰爭。

季辛吉在後來的歲月中,以外交官和安全政策專家的身份,贏得了多方的認可。不過,在水門事件後,他仍然保持對尼克森的忠誠,被看作是他一生的污點。季辛吉是這樣談論尼克森的: "尼克森對外交的認知超過了戰後歷屆美國總統。"

作為非洲女性的第一人,旺加裡‧馬塔伊於2004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她是一名環保鬥士,同砍伐奈洛比附近的原始森林以及當地的腐敗現象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如果真要結束腐敗,因為腐敗有損於我們的國家以及國家的聲望,為什麼我們不去這樣做呢?我們不需要資金,不需要特殊的教育,需要的是全國一致的努力。"

這樣的言辭給馬塔伊帶來國際聲望,但她也招來了強力批評,因為她說過,愛滋病毒在西方人的實驗室裡得到繁殖,目的是為了消滅黑人。在她的家鄉肯亞,很奇怪,馬塔伊並不因為獲獎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恰恰相反。2007年12月舉行的總統選舉中,馬塔伊在她自己的選區名落孫山,她的政治生涯由此陷於停頓。

近年來的其他獲獎者周圍,也是一片寂靜。威廉姆斯1997年同禁止地雷組織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兩年之後再看威廉姆斯,她的成功之處在於,在渥太華終於簽署了禁雷公約,但是,她的祖國美國以及中國和俄羅斯至今沒有簽署這項公約。威廉姆斯本人曾將獲獎稱之為"沉重的負擔"。去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芬蘭人阿提薩利在接受德國之聲一次採訪時也提到"負擔"。他說: "世界上出現的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請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簽其姓名並呼籲解決。"

作者:Daniel Scheschkewitz/李魚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