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不民主不自由的東升太陽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8年7月26日

上周,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時代周刊上闡述了「要合作、不要對抗」的對華政策。本周,德國聯盟黨議會黨團外交政策發言人、該黨團的「亞洲戰略報告」撰稿人之一馮•克萊登在時代周刊上發表對應文章。文章在開場白中談了德中關係的重要性後,言歸正傳,開始批判施羅德的觀點:

https://p.dw.com/p/Ek5d
圖片來源: AP

「『在世界經濟和世界政治的等級制度中,不民主、不自由的中國正在上升,它與西方競爭,發展成為其它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聯盟黨議會黨團亞洲戰略報告中的這句話,中國有一些人不喜歡,如果施羅德讀過,可能也不喜歡。

但這既不是『咄咄逼人的反華言辭』,也不是『與迄今為止的德國對華政策決裂』,這只是事實。中國的非洲政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不久前,它與俄羅斯一起在聯合國安理會中阻止譴責辛巴威,這個國家的獨裁者穆加貝以大規模作弊、謀殺反對派來保證自己贏得大選。難道這樣的事無關緊要、不值一提嗎?提這樣的事不恰當嗎?」

克萊登的文章接著談到了施羅德主張的「以商促變」政策,認為中國的經濟開放是為了「應對巨大的挑戰」,不要錯誤地以為,「不管中國領導人願意與否,面對多黨民主、三權分立、法制國家和獨立司法,其政策最終必然導致自我剝奪權力」,這是因為:

「今天,中國共產黨的權力不再立足於共產黨宣言。施羅德也不否認,這一新開端需要政治培育,所以大力稱道他執政期間安排的對話綱領。但就算這些綱領有用處,期望它能起到針對共產黨權力利益的轉型作用,最多只能算作天真。

所以,我們的亞洲戰略放在歐盟內部以及與美國和我們的其它亞洲夥伴的一致之上,這是施羅德執政時德國獨家執行的對華政策中完全沒有的原則。他認為法國頂多是競爭對手,歐盟則根本不提。但沒有歐盟的參與,『以商促變』不可思議。在法中關係方面,法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立足點』也絕非比我們『好得多』,它一如既往處於巴黎奧運火炬傳遞事件和法國外交部長要求抵制奧運的陰影之下。

施羅德任總理時,沒有在歐盟內部和與美國協調,就單方面試圖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他自己也感受到,他的動議很快走到了盡頭,在中國的鄰國也遭到激烈的批評。」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