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世界媒體熱評中東危機

2006年7月19日

黎以衝突的升級是世界媒體近日關注的國際焦點。不管是什麼立場與背景的報紙,人們對迅速平息衝突持悲觀態度,甚至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的建議也遭到很多媒體的質疑:

https://p.dw.com/p/8pQn
聯合國維和部隊會平息黎以的戰火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7月19日載文說:「以色列人通過數百年的艱苦努力,才終於在1933年贏得了甚至敵人的尊重,雖然這種尊重還是小心翼翼的。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偶爾炫耀一下拳腳並沒有帶來什麼用處。如果以色列繼續堅持綏靖政策和撤離加薩的政策,那麼目前發生的戰鬥就像是夏季風暴-一場無用的爭鬥。其實以色列的敵人早已清楚,他們只需要躲藏幾天或幾周,一切就又恢復常態-以色列的左翼政黨又會站出來搗亂,政府不久就會搞施捨政策,又會打擊恐怖分子,又會搞撤離加薩政策。

鎮懾行動不能只搞短短的一周時間就見效,例如通過一次進攻,一次封鎖或者一輪戰爭。它需要的是歷經百年而堅定不移的決心。除了平息憤怒以外,以色列人如果想通過現在的行動達到更多的目的,就必須要做出更深刻的轉變。他們必須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外交政策,採取一個能最終導致勝利的鎮懾政策。」

英國自由左派報紙「衛報」聯繫伊拉克局勢談起了最近的中東衝突升級:「伊拉克的暴力現象導致了整個地區的不穩定。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後果是對美國的敵意,那裡的人民對美國人越來越沒有了信任。布希把寶押在薩達姆的倒台上,在尋找解決中東危機的辦法時,布希卻顯得缺乏過去的韌勁。在巴勒斯坦人令人惱火地選擇了哈馬斯組成政府以後,布希漸漸失去了對阿拉伯世界的興趣。(...)中東的局勢急劇惡化,伊拉克的幫派式的戰爭和巴以之間的衝突是兩回事。在解決這兩個衝突上都迫切需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因為黎巴嫩局勢表明,其他人也在被捲入衝突。」

義大利羅馬出版的「訊息報」評論說:「形勢刻不容緩。應該在還沒有太遲之前就必須採取措施來緩解以色列和真主黨的衝突。但是這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原因有很多種,第一個困難是在交戰雙方:以色列方面無意終止他們的攻勢。以色列開始下決心要削弱真主黨勢力,使得他們今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所作為;真主黨旨在要打一場戰爭來顯示他們才是唯一的能與超級強大的敵人抗衡的力量,就像在2000年,在真主黨的壓力下,以色列撤出了南部黎巴嫩。」

奧地利維也納出版的「使者報」(Kurier)報探討了中東和平的機會:「不管國際社會以什麼樣的名義推出這一地區的和平計劃,長遠來看那裡的衝突和社會的失控都會使這些和平計劃一點點落空,因為還沒有誰準備好來決意從事政治拆遷工作,而這樣的工作是建立穩定持久的和平大廈所必須的。這需要美國在對以色列給予支持時提出嚴肅的條件。不能因為對石油的需求而與各種獨裁統治者眉來眼去。那些阿拉伯國家政府幾十年來只是用來擺擺門面的社會發展必須要切實得到推動和得到西方的支持。只有這樣,極端伊斯蘭主義運動才能被制止。否則,中東必將又寫下新的一篇流血的歷史。」

法國地方報紙「比利牛斯共和報」認為布希對中東地區的衝突升級負有主要責任:「中東衝突升級和暴力泛濫的最糟糕之處在於,誰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但是,這種一再的過分的暴力與破壞行動會最終也反過來報應到以色列人頭上,阿拉伯世界的各階層人口會因為會無辜者受難而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布希是主要責任者,因為他的整個外交政策,從伊拉克、巴勒斯坦到伊朗,都是最終反而加強了極端宗教主義者的陣營。」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只要真主黨每向海法發射一發炮彈就慶賀勝利,只要以色列還沒有達到它的軍事目的,派遣聯合國部隊到黎巴嫩就是個幻想。如果真主黨向特拉維夫發射炮彈,可能就會激怒以色列去攻擊加薩或黎巴嫩背後的策劃者-下個目標很可能就是大馬士革。」

德國「圖林根匯報」說:「派遣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後果可能很嚴重。如果歐洲的維和部隊真的讓黎以雙方恢復了平靜,那麼接下來的維和需求就會接踵而至,例如法塔赫就會要求向加薩地帶派駐維和部隊。所以,歐盟對維和部隊一事態度審慎。」

「金融時報」德國版:「派遣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主意只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國際社會對黎以衝突束手無策,說明在缺乏外交手腕的情況下,採取的行動只是為了行動而行動。」

「科隆城市通報」認為,歐洲人有義務出面派遣維和部隊到黎以邊境:「派遣國際維和部隊是遲早是必要的,而且那裡的環境是這樣的:人們根本不再願意去區分誰是被怨恨的美國人,誰是友好的歐洲人。但是,除了歐洲人,其他人更不合適,不管他們是阿拉伯人、拉美洲人、非洲人還是亞洲人。鑑於歐洲在中東地區的政治與經濟交往,歐洲人即使是出於自己的利益,也會願意參與維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