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不同於西方的10個理由"

2011年6月6日

針對中國懷疑論者對中國發展前景的悲觀論斷,耶魯大學教授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在《德國金融時報》撰文,列舉了中國不同於西方的10個理由,認為不應以西方標準評判中國,中國會實現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

https://p.dw.com/p/11V1X
Elderly Chinese people look as they visit the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 China Thursday, April 28, 2011. China's population is aging rapidly and half the people now live in cities, the government said Thursday. The data from a national census carried out late last year will fuel debate about whether China should continue with its "one-child" policy, experts said. (AP Photo/Andy Wong)
天安門前圖片來源: AP

作者在該報(6月3日)的文章中認為,儘管中國的"通貨膨脹、薪水大漲、銀行壞賬讓經濟學家擔憂",但在評判中國的經濟狀況時,"不能以其它國家的經驗為基礎",他列舉了10個理由加以說明。

首先是"戰略","中國從1953年起就通過5年計劃確定長期打算,明確規定發展目標和政治措施。" 他認為新的5年計劃是"戰略轉折","是從過去30年高度成功的生產模式走向繁榮的消費經濟的過渡。"

其次是"紀律","經過許多混亂,尤其是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國領導人將穩定置於首位,這個紀律幫助中國在2008、2009年的危機中避免有害影響,也有助於抵制通漲、投機泡沫和貸款品質下降。"

第三是"貫徹力"。"中國以穩定為準繩不僅是空話,最近30年的改革喚醒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活力,企業和金融市場被改善,進一步改革還在進行。此外,中國從過去的危機中吸取了教訓,有能力在需要時改變路線。"

第四,"中國得益於超過50%的國內儲蓄率,它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投資基礎,擴大外匯儲備以防外來震蕩。中國現在有能力從這個過剩中扣除一些,用來促進轉向內需的過渡。"

第五是"人口流動","……據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估計,未來20年會有3.16億人從農村遷往城市。這個史無前例的城市化浪潮為投資基礎設施和住房建造提供了穩固的基礎。"

除了"消費"和"服務業"大有發展潛力的理由之外,另一個有利因素是"外國直接投資",作者稱"中國是吸引全球跨國公司的磁石","中國以消費為導向的新的重心轉移也會導致外國投資變化,脫離生產轉向服務,這會進一步增強增長。"

第9個理由是普遍提高的受教育程度,"中國採取了巨大努力進行教育。……這個國家正在通往以知識為基礎的國民經濟的最佳途徑。"

第十個理由是"創新",作為僅次於日本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專利國,新的5年計劃重在實現'戰略產業的崛起',"通過節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訊息和生物工程技術、新型材料和其它燃料的汽車"。

"不要像評判自己那樣評判中國"

作者指出,"耶魯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早就提醒說,西方不要以同樣的前提像評判自己那樣評判中國。如今眾多的中國懷疑論者就是典型。當然,以我們的水準衡量,中國的不平衡是不牢固的、不會持久的,事實上溫家寶總理向公眾表達了類似的批評。

"然而這正是中國為何不一樣的關鍵,這個國家事實上認真對待這種疑慮。與根本就沒有什麼戰略可言的西方相反,中國借助一個制度來實現過渡,以解決持續發展的障礙;與陷入運轉不靈的政治困境的西方相反,中國既有紀律也有手段成功地推行其戰略。針對中國打賭,現在還不是時候。"

編譯: 林泉

責編: 李魚

(以上內容摘自德語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