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北方能源vs.水源

Shitao Li2011年4月24日

中國沿黃河開展雄心勃勃的節約用水和水權轉換計劃以應對迫在眉睫的水資源危機。而中國北方能源與水資源之間的衝突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https://p.dw.com/p/1137Y
黃河圖片來源: Jing Bai

2007年9月7日上午,在北京召開的一次會議介紹了中國政府為滿足全國激增的能源需求而在最新五年計劃中制定的能源供應戰略。會上,國家發改委老將、後任新成立的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副司長一職的胡衛平向與會學者、記者介紹了典型的中國式應答,即享有國家最高優先權的能源發展舉措是建設能源基地,有序開發煤礦,改善建設燃煤電站。

換句話說,中國政府想鞏固其一次能源生產領域,盡可能修建坑口電站和煤化工廠。

胡衛平介紹說,中國將在六個省份建設新的大型煤炭開采和處理基地,其中有四個地處煤炭儲量豐富但卻乾旱缺水的北方。

時間過去不到四年,胡衛平提到的生產基地之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寧夏首府銀川附近一片遼闊平坦的鹼性荒漠地帶拔地而起。建築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世界上最先進的燃煤電廠、煤化工廠、煤礦將在這裡問世。

該基地幅員遼闊,連同礦區和道路,佔地面積將近3500平方公里。基地選在這裡,一箭雙雕,同時對准了當地的兩個重要資源優勢:一個是煤--基地地下儲藏著中國第六大煤礦資源,據保守估計儲量高達270億噸;另一個是水--35公里以外便是黃河。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很好地說明了中國推進全球增長最快的工業經濟的能力,但同時也表明它與中國北方令人焦慮的淡水資源日益緊缺的現實所構成的衝撞,因為開采、處理和利用當地的煤炭資源需要消耗大量淡水。因此,在這裡修建的工業設備必須採用最先進的節水技術。

發展中的龐大工業基地

按計劃,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將於2020年完工,屆時其規模將是於世罕見的。可以說,該基地正在為全球工業生產基地的運行標準立下新的標桿。

該基地也匯集了中國新的節約用水政策和實踐。按預測,該基地每年將消耗1億立方米水資源。即便100%的煤礦用水、95%的發電用水將會得到回收利用,但是對氣候乾旱、以農業生產為主而且經濟也在發展的寧夏來說,這個用水量還是巨多的。況且,根據國務院1987年批准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無論是用於農業生產,還是用於城鎮生活,亦或是用於工商行業,寧夏每年的黃河用水指標不得超過40億立方米。

寧夏出人意料的如荼發展

2000年以來,借中國政府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寧夏特別是其省會銀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近五年,寧夏的經濟發展翻了一番多,經濟結構重心已開始從農業轉向重工業,尤其是產煤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寧夏99%的能源來自煤炭。

經濟發展為寧夏原本就已緊缺的水資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黃河是寧夏賴以生存的河流,她為年降雨量僅有300毫米的寧夏帶來珍貴的甘露,但去年,寧夏的水資源總儲量卻比10年前的2000年減少了35%。

《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具體執行工作由黃河水利委員會承擔。該委員會負責整個黃河流域9個省份、1.4億人口、中國15%耕地面積的用水問題,其下設的遠程監測站和水閘星羅棋布,嚴格監督黃河水分配方案的執行。

1987年編制的這一方案是以黃河可供水量為每年580億立方米的估計值為基礎的。但實踐證明,這一估計值是不對的。去年,河水總量已降到530億立方米,而2003年,河水總量曾降到450億立方米。雖然在政府努力下,各省之間的水事糾紛有所減少,使黃河水能夠流入大海,但黃河水位還是偏低。而在上世紀90年代,因用水過度,黃河下游數百公里曾一度乾枯。

寧夏93%的水資源都用於農業生產。到2020年,農業用水所佔份額預計會降低到78%,以便騰出更多的水,供城鎮、供採煤發電和煤化工行業使用。

簡而言之,水不夠用,寧夏的城鎮鄉村、工業農業只能湊合著使用他們很有限的水資源。

寧夏水利廳灌溉局的孫學平(註:音譯)表示,目前分配給寧夏的40億立方米都不能滿足農業用水需求,更不用說整個寧夏的需求了,水資源有限已經成為制約寧夏經濟發展的瓶頸。

農轉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約用水,轉換水權

該項目也被稱為"水權交易"項目,其內容是要求工業項目業主單位投資建設和改造灌溉水渠,以提高黃河水的利用效率,由此換取水權,把農業灌溉節約下來的水量指標用於滿足自己的工業項目新增的用水需求。據黃河水利委員會告知,2005年以來,寧夏和內蒙已通過水權轉換方式,實現節水3.3億立方米,足以用來開采兩地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及營運類似寧東這樣的能源基地。

寧東基地項目恰恰和水權交易項目在同一年啟動。如今,水權轉換是該基地新建發電項目取得運行許可的唯一途徑。

寧夏發改委發展規劃處副處長王立福(註:音譯)在接受藍圈組織採訪時表示,水權轉換項目有助於發電,有助於發展當地經濟,有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但它也可能會損害原本就已緊缺的水資源,加劇荒漠化,造成污染。他告知,他們正在權衡考慮這些種種因素。如果規劃得當,就會促進當地的發展。但這一規劃還如履薄冰,未來依然還有太多不確定因素,生態方面的也好,水資源緊缺方面的也好。

中國政府和產業界領導都把水權轉換方案看作是解決中國北方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手段。幾十年來,由於水權不明,水費過低,黃河水浪費現象極為嚴重,供需矛盾日益尖銳,促使水利部和黃河水利委員會在寧夏和內蒙推出水權轉換試點項目。

如何進行水權交易

據寧夏專家介紹,寧夏共有三家電廠參加了農轉工試點項目,共對60多公里引水乾渠、170多公里支斗渠、2500多個水渠配套建築進行了節水改造,將每年節約的5000萬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轉換為電站用水。"誰用水,誰出錢,這就是水權轉換的原則。"寧夏負責受理水權交易項目申請的水政水資源處的副處長王東(註:音譯)介紹說。

對許多一般得不到黃河水直接配額的新上產業項目,水權轉換是其唯一救命途徑。因此,想在寧夏發展的企業不惜投入每立方米80到86美分的高價,從農業節水中等量置換出用水指標。

然而,申請參加水權轉換計劃並獲得審批的門檻很高。高污染、高耗水產業不得申請,寧夏許多現有企業也被責成重新組織以便節約用水。2005年以來,自治區政府關閉了60來家造紙廠,以及諸多小電廠、小化肥廠。

從2004年開始,共有30到40家企業在寧夏申請水權轉換,但只有7家得到批准。寧夏唐徠渠灌域管理部門負責人張原(註:音譯)告知,寧夏現行政策是產業能不能發展,先要看有沒有用水權,這一環節無法繞過。

沒有水權就沒有許可

中國北方,特別是寧夏,現在已堅定執行保護水資源在先、建設發展在後的原則。不久前,神華集團和其南非合作夥伴就宣佈放棄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修建日產94000桶運輸燃料、投資總額高達80到100億美元的煤液化項目,因為沒有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准。

在接受藍圈組織採訪時,政府管理部門和學術界代表均表示,國家發改委沒有批准該項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耗水量太大。假如該項目投產,它每天將消耗15.2立方米的水資源,將是全中國最大的工業用水戶之一。主管部門認為,對要憑水權交易獲得用水指標的企業來說,這個用水量太大了。這也明確表明,水權轉換試點項目在實際中行之有效。

"我想,做得好的話,水權交易或許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更具成本效益的途徑。"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道。"我們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模式、成功的故事,但一般來說,它們的規模都不大,面都不廣,依然還屬於試點項目性質。"

受制於缺水的國家

淡水供應緊張,在中國北方並非新鮮事兒。中國的自然資源配置極不均衡,80%的雨水和冰雪融水都在南方,北方和西部的只佔20%,而中國的主要能源儲藏和重工業基地卻分佈在乾旱的北方和西部。

中國政府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節水政策,但全國用水量卻一再創新高,而且勢頭有增無減。而與此同時,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中國的水資源總量卻在2000年到2009年期間減少了

中國北方嚴重缺水的局面,也促使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中包括南水北調的巨大工程。中國現在也在考慮"海水西調"工程,也就是將渤海海水淡化處理,引到內蒙,使內蒙也終於擁有足夠的淡水用以開采其儲藏豐富的煤炭資源。

在節約用水方面,中國政府採取的措施包括大面積農田退耕,將東部的高耗水產業遷移到沿海地帶,在大城市譬如北京市投入大量資金改造污水處理系統、回收利用污水。

在西部應用高新技術

這一系列節水措施使得中國在發展的同時,避免了水資源危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央政府就要求生產企業和燃煤電站在建新廠時,必須證明新廠擁有足夠水源用來運行,新建燃煤電站必須滿足廢水回收標準。

在寧夏,通過節約農業用水置換到工業用水指標的新建工業項目則必須采納燃煤效率更高、更節水、廢氣脫硫率更高的先進技術。

去年12月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新建成的全球首台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空冷機組,其節水率可高達80%,但造價和運行成本卻比常規水冷機組要高,因為空氣冷卻的耗電量要比水塔冷卻高。修建該電站的華電集團是國有企業,華電投資這一項目就是為了體現中國政府以對環境更敏感的方式發展經濟的願望。

寧夏水利廳節水辦副主任司建寧表示,既要繼續發展經濟,又要防止高污染、高耗水的生產方式,因此政府才制定了這些限制性條件。他告知,為了節水,寧東基地的很多項目必須使用乾冷系統,意味著企業必須為此多投資數千萬美元。

免責聲明:本文是"中國之瓶頸"系列英文環保文章之一,由德國之聲中文部編譯成中文。該系列文章由位於密西根州的藍圈組織( www.circleofblue.org)和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的伍德羅威爾遜中心中國環境論壇(www.wilsoncenter.org/cef) 合作調研並撰寫。藍圈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旗下由權威研究人員,科學家和通信設計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製作有關全球淡水問題的多媒體報導。伍德羅威爾遜中心中國環境論壇通常匯集全世界的科研專家,商界人士,非盈利組織和政府官員就中國所面臨的能源和環境挑戰進行對話。

作者:Nadya Ivanova 編譯:施彥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