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可以放棄日本

2005年4月25日

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陶伯(Markus Taube)教授在接受網路報(Netzzeitung)採訪時說,目前的中日衝突看似由教科書引發,但更深的背景是日本減少對華經濟援助以及日本申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會。

https://p.dw.com/p/6Ynd
兩國領導人握手應是改善關係的象徵?圖片來源: AP

網路報記者首先問,中日之爭是否會危及東亞地區的穩定?

陶伯教授肯定地說,他不這麼看。目前的衝突不過是一場延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中日之爭的又一次刷新。使用的論據也都是老一套。他說,目前北京的腔調已開始放緩,估計這場聲浪還將持續一陣才能平息。

記者問,中國是否因為經濟上同日本的聯繫太密切,才不會更進一步地觸怒日本呢?

陶伯說,抗議並非是無限制的。抗議緣起在日本一種只被1%的學校採用的教科書。事實上,這其中包含了另外一場衝突,即中國對日本實施牽制政策,「中國希望阻止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是中國最中心的任務。正是如此,一場北京、東京之間的傳統之爭才會在現在被炒得沸沸揚揚。」

此外,這場爭執還關係到日本對中國的發展援助。陶伯繼續說,日本要削減它的對華援助。但中方卻將發展援助看作是日本對侵華戰爭的一種賠償,而且中國的經濟利益也由此受到損害。陶伯教授總結道,「因此,教科書問題其實是折射了其它問題。」

記者問,如果日本巨型企業如馬自達、本田或東芝等減少它們的在華業務,是否不太現實,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包括日本在內,能夠忽視作為巨大市場的中國?

陶伯說,中期考慮,沒有一家全球化公司的企業戰略可以繞開中國。此外,作為中國的近鄰,在中國組織生產,對日本來說,是最劃算、最經濟的一條戰略。日本企業如果放棄中國,那將大大削弱自己。

但從短期看,中國目前對日本並不那麼有吸引力。比如汽車工業,那裡的生產過剩十分嚴重,日本汽車企業如果做出調整,應該同中日衝突沒有關係。

記者問,中日之間的經濟關係究竟應怎樣看?中國真的強大到可以放棄日本了嗎?

陶伯教授說,如果中國不再有來自國外的直接投資並受到世界市場的嚴重孤立,那麼中國面臨的問題可就大了。但只要中國同日本的不和現狀還沒有波及到中國同歐洲以及美國的貿易關係,中國便可以放棄日本。日本企業還沒有達到在從科技到商業模式等各個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是可以取代的。以德國機械行業為例,德國機械業不會反對,作為競爭對手的日本在中國先敗下陣來。

記者問,那就意味著,中國瞄準著日本以外的貿易夥伴如美國和歐洲,這樣,中國可以隨時為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而給其中的一方施加壓力?

陶伯教授說,中國非常精通外交權謀,他們能做到,讓對手互相撕殺。北京在同歐洲和美國的貿易之戰中頻頻得手,做得非常巧妙並充滿創新。

記者最後問,目前中國人的示威是否同他們對國內經濟政策和工作條件不滿有關?

陶伯不這麼看。他說,示威都發生在城市,而城市居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從農村及偏遠地區或是重工業轉型地區還沒有傳來有關示威的報導。他說,僅此而言,可以將本次在中國發生的反日活動看作是一次「城市現象」,參加者多為受過教育、容易受到影響的年輕人。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