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吞噬非洲?

2010年6月1日

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捷足先登,現在,作為發展地區的非洲,成為所有國家爭取的對象。只是,相關的討論不在非洲進行。

https://p.dw.com/p/NekR
圖片來源: DW

要論象徵,莫過於此。今年4月3日,正當半個非洲大陸都在慶祝擺脫歐洲殖民統治50周年的時候,塞內加爾總統阿卜杜拉耶‧瓦德(Abdoulaye Wade)於為一座紀念碑舉行了揭幕儀式。這座紀念碑是北韓替他修建的。

引發爭議

53米高的"非洲復興紀念碑"刻畫了一對男女帶領他們的兒子前進在充滿曙光的大道上。這座紀念碑從思想上分裂了塞內加爾這個曾被歐洲人最早建起的非洲殖民地。直到今天,塞內加爾仍在非洲大陸的思想界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該國進步的知識分子嘲諷這座紀念碑是現實社會主義的藝術劣品;伊斯蘭教徒則認為它褻瀆真主;反對派指責說,這是年事已高的總統表現出來的狂想症。總統為這座巨型紀念碑耗費了2500萬歐元的國家稅款,他還規定,參觀紀念碑收入的35%流入他女兒管轄的一個基金會。

瓦德總統曾提出"非洲復興"的口號並同南非總統姆貝基一道為塑造非洲人民的覺醒意識做出了貢獻。當年看好瓦德總統的人,曾認為他有勇氣進行改革。現在正是這些人被瓦德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愧無比。非洲最著名的音樂家尤索‧恩多(Youssou N'Dour)說,"我不參與對這座紀念碑的評論。"

不過,人們對以下問題的看法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即這座紀念碑標誌了非洲對歐洲的拋棄。對許多非洲人而言,亞洲是富於前景的新大陸,或者,借用塞內加爾政府描述紀念碑的話,"非洲已從荒蕪中起飛,正在沖破黑暗,飛向光明。"

最富於偏見的言辭要首推法國總統薩科齊的講話。2007年7月26日,薩科齊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卡對一批大學教授說,非洲的問題在於,非洲人"還沒有進入歷史"。此後,非洲憤怒的知識分子出版了無數本專著,專門批駁薩科齊總統的言論。在非洲人看來,正是歐洲,尤其是法國,以這類傲慢無知的態度,做著同歷史告別的事情。

楷模加夥伴

亞洲正在通過它的發展規劃走出政治冰期、完成經濟改革,並由此指明前行的道路。在亞洲,人們看到的結果是高速成長的經濟、威權統治推行的現代化建設、高速開發的基礎設施以及國家機構得到進一步鞏固。這一切正中非洲威權統治者的下懷。他們現在終於有了專制統治的可能,並同時避免像過去那樣將民眾領入災難的深淵。

中國早已成為大多數非洲國家的重要夥伴。每年,中國從蘇丹、安哥拉進口大量原油,從剛果、馬達加斯加進口礦物以及木材。中國則向非洲輸入勞力和水泥,它們是變相的資本。目前,有大約100萬中國人生活在非洲。中國企業在非洲修築水壩、發電廠、飛機場、公路、政府大廈、體育場館、飯店以及居民住宅區。2008年底,主建三峽工程的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在非洲承建著大約80個大型項目,還有很多處於籌備階段。2010年第1季度,非洲每天向亞洲提供175萬桶原油,同比增加65%,同出口美國的水準旗鼓相當,其中,三分之二運往中國,剩下的運往印度和印尼。

中國正在花大力氣爭取贏得奈及利亞的青睞。奈及利亞不僅在薩哈拉以南擁有非洲最大的石油礦藏,同時也是該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它地處非洲西部,既是中國工業的大宗供貨商,同時也是它的客戶。2010年5月14日,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同奈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了價值238億美元的合同:中國為奈及利亞國有原油公司承建三個現代化的煉油廠。這是中國迄今得到的最大單項非洲訂單。整個工程的結構組成也頗令人費解:該項目的主人是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供貨商則多為奈及利亞公司,而奈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負責項目融資,據說資本將主要來源中國。

這一大宗合同能夠幫助中國實現擁有奈及利亞產油量六分之一的夢想。去年,中國公司已為此投入了300億美元。今年5月初上任的奈及利亞新總統喬納森(Goodluck Jonathan)被普遍認為是力主擴大尼中關係的人士。

不過,最近以來,幾乎亞洲以及拉美的所有新興工業國家都希望得到非洲的喜愛,不論是巴西,還是印尼:日本培育出新型大米品種;韓國構思了"綠色長城"項目,以阻止非洲沙漠化的繼續發展;印度希望恢復傳統的同東非國家的交往;泰國和馬來西亞在剛果加工鐵礦砂;以色列向非洲派遣軍事高參;俄羅斯則輸入飛行員。加拿大和澳洲的矿山工業也早已在非洲展開了積極的工作。


"俄中是最大玩家"

這一切不過只是開頭而已。薩哈拉以南蘊含豐富的礦產、大湖區的石油資源、南部尚未利用的耕地、剛果河的水力資源、北部的太陽能潛力,都在向人們張開渴望投資的雙臂。幾內亞擁有豐富的鋁鐵礦產資源,由於對此的爭奪不斷國際化,巴黎出版的一份非洲專業雜誌甚至要求舉行一次新的"柏林會議,專門解決開採礦山問題"。歷史上,宗主國為瓜分非洲殖民地,曾於1884/1885年間召集過柏林會議。這份雜誌稱,"如今,這場非洲冒險游戲中,最大的玩家成了中國人和俄羅斯人。"

非洲政治家對人們湧入這塊最後的尚未開發的土地深感興奮,但老百姓卻對此深懷疑慮。同歐洲老闆比起來,中國的老闆更肆無忌憚,更唯我獨尊,他們對社會福利和勞工權益不感興趣。中國進口到非洲的產品,不論是衞生紙,還是肥皂,不論是電插座,還是建築材料,或者是樓房道路,品質都是非常低劣。中國的廉價小商品充斥了非洲的市場,中國的小商販開始受到當地人的嫉恨。中醫中藥雖然在非洲讓人平添好奇,但卻望而卻步。非洲人對中國文化不感興趣。中國男人更對非洲的白菜感興趣,而不是對那裡的婦女,這一點常常被非洲人理解為精神發育不健全。其他亞洲國家的人和物也好不了多少:印度人是無可救藥的種族分子,伊朗 汽車耗油太多,只有日本越野車受到非洲人民普遍的好評。

非洲沒有對亞洲的強勢或弱點進行過公開的辯論,要有,也是在很小範圍。2006年,贊比亞舉行總統選舉時,反對派總統候選人薩塔(Michael Sata)以反對同北京建立友誼為口號,在許多中國公司所在的大城市居然獲得了很多選票。那也是非洲國家首次對中國扮演的角色進行的第一次辯論。這樣的辯論在蘇丹和安哥拉這兩個對中國最為友好的非洲國家,是絕對不可能進行的。

管理著總價值為200億美元的中國國際投資基金在非洲的行動不斷引發爭議。這一基金最早創建於香港,現在很可能以新加坡為中心,連同分佈在東南亞各地的分公司一道,它們很少公開露面。在安哥拉,他們的一些業務因為缺乏透明度而沒有成行,而這恰恰發生在石油工業很不透明的安哥拉,不能不說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中國駐安哥拉使館同中國國際投資基金拉開距離,使館願意強調,這個基金不是國有企業,但該基金的上層領導卻經常陪同中國政治家出訪非洲。

在非洲,人們還把中國當作一個整體在對待,也是因為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幾乎總是同時出現,非洲人幾乎沒有緣由把不同的個人進行區分對待。這一點增大了對中國在非洲活動進行嚴肅細致總結的難度。


非洲戰略

相比之下,有關中國的辯論在老牌工業國家進行得更為頻繁。對中國懷疑論描述最全面的當數4年前法國記者米歇爾(Serge Michel)和博雷(Michel Beuret)合寫的專著《中國非洲:北京正在搶佔黑非洲大陸》。去年,該書發行了第二版。這兩名作者描述了一幅昏暗、但卻經過翔實調查而得出景象:中國向蘇丹和辛巴威的專制統治者提供武器,在剛果非法砍伐樹木,在贊比亞壓迫人民以及搞種族主義,在奈及利亞做不正當生意,在安哥拉不守諾言。該書稱,非洲過去懷有的希望全部破滅:"在非洲,中國已落俗為普通國家,它已開始變得同其他外來國家並無二致,它也建有自己的安全警衛隊,也被腐敗醜聞纏身,也對當地人民採取歧視態度。"

對此的駁斥偏偏來自美國。在歐巴馬總統執政的美國,似乎任何一種同布希總統時代的懷疑論調拉開距離的行為,都成為了一種時尚。2010年年初,美國布勞提加姆(Deborah Brautigam)教授出版了題為《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歷史》的專著。這本書中,作者將中國看成是行善者:中國在安哥拉建立社會福利制度,在幾內亞發展平等的夥伴關係,在利比裡亞進行充分的投資籌備。在不久前的一次採訪中,布勞提加姆說,歐洲人將資金大多數直接交給了非洲政府,而中國則將資金多半交給了自己的公司,讓這些公司在非洲開展項目,日本過去也奉行這種方式。她還在自己的部落格中,駁斥了有關中國在非洲活動的謠言及其神話,比如在利比亞購置地產,在剛果開設棕櫚種植園,在幾內亞收購礦山資源。布勞提加姆寫道,以上這些"項目",不是杜撰出來的,就是比在海外傳言的規模要小得多。

以上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恐怕更多地反映出法國以及美國對中國的心態,而不是非洲的態度。而這恰恰是亞洲獲勝的又一特點。現在到了非洲發出自己聲音的時候了。

作者:DOMINIC JOHNSON /李魚

責編:謝菲/凝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