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在科研方面相當自信

2010年10月12日

中德科學交流十分密切,中國學者表現自信,文化差異幾乎不起作用,但是,為了避免衝突,諸如人權等敏感的政治話題被避而不談。

https://p.dw.com/p/PcKn
2008年梅克爾總理會見德中青年交流項目成員圖片來源: AP

《南德意志報》10月11日以北京的中德科學中心為例,報導了中德兩國在科研方面的緊密合作。該報認為,"中國在科學方面表現得更加自信,與德國高校緊密合作,有時也導致衝突。"

該報說,中德科學中心是由德國科學基金會和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於1986年共同設立,是德國科學基金會在外國的第一個代表機構,還早於在美國和俄羅斯的機構。

該中心也作為服務機構,負責交換留學生。"從中國湧向德國的留學生遠遠多於德國留學生去中國。這個亞洲國家派了27000學生,成為德國的最大的外國學生群體,而德國迄今只有3000留學生去中國。"

在雙方的合作中,"文化差異幾乎不起作用"。接受該報採訪的明斯特大學教授福克斯(Harald Fuchs)也證實了這一點。他是德國科學基金會的第一個德中特別研究領域的發言人,在這個領域,兩國的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化學家研究納米技術。福克斯教授還擔任多所中國大學的客座教授,他認為,許多中國學者在歐洲或美國做過博士後,因此深受影響。"在共同的研究層面,有著類似的標準和相近的思維。"對於中國人在談到問題時喜歡繞圈子、講客氣,福克斯教授說,中國學者也適應了直來直去,"基礎研究要求不斷地糾正,那就不能繞著說話。"

該報寫道,"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客人也無需擔心。觀察一下就夠了,不至於造成難堪。福克斯說,'要是不知道座次的順序,可以敞開去問。'只是不要像在德國那樣為了調節氣氛,順便開人玩笑或講粗話。在中國,人的名譽極其重要,一句不小心的評語或無拘無束的熱火讓人丟了面子,會深深地刺傷人心。"

人權問題避而不談

"在政治方面也類似。平時很少感到共產黨制度,除了上網路时會出現這類問題。儘管如此,要是對夥伴公開談論人權問題,會有問題的。好在中國國家自然基金會重點在於自然科學,政治學的題目不屬於資助的內容。"

盜版會被視作對發明者的看重

報導接著寫道:"黨中央的影響可以從對科學的政治控制上看出。如果中央想設立重點,資金會滾滾而來。與德國不同的是,有獎勵制度鼓勵在重點科學和自然刊物上發表論文。最優秀的人才也從外國召回。總體而言,在這方面一個全然非共產主義的競爭已經開始,中國學者很有動力。"

報導還說,"每當說到專利剽竊時,這種負面東西就總是被提出來。對此,福克斯提醒說,'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可是,他也承認,中國確實缺乏這方面的意識。要是有人盜版,而且做得更好更便宜,更會被視作對發明者的看重。……"德國科學基金會主席柯睿禮(Matthias Kleiner)說:'雙方的合作深受相互信任的影響,經受了時間的考驗'。"

編譯:林泉

責編:李魚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