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的房產泡沫繼續膨脹」

王凡(摘編)2015年1月2日

新年伊始,《法蘭克福匯報》關注了中國樓市泡沫問題和上海的踩踏事件悲劇。

https://p.dw.com/p/1EEKw
Symbolbild Wirtschaftswachstum in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周五(1月2日)地產版的一篇文章在開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半個世界都在議論,中國房地產市場處於危機之中。然而冬日早晨在上海最美的徐匯區,當從事房地產生意的劉德揚(Albert Lau)在一家餐廳問,這個大廳裡有沒有人想賣房--只要是上海的房子什麼位置都可以,有意者請過後同他聯繫,他什麼價格都願意出。"

大廳裡的人都笑了。那個關於房子的問題只是劉德揚的一種表達方式。劉德揚是英國房地產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物業(Savills )駐華業務代表,他要談的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前景。"其傳遞的訊息是:這個要具體來看。今天在中國,人們一樣可以憑借房地產發家致富。地產企業大連萬達的上市讓其董事長王健林憑借190億美元的身價成為了僅次於馬雲的中國第二富有的人。 "

文章寫道,在徐匯區,去年每平方米住房售價折合7000美元,如今已經不止7000美元了。這還達不到香港、倫敦的水準,更達不到摩納哥的水準。然而上海已經躋身全球房價最貴的20個城市之一。

北京和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已經與中國其他地區脫鉤,那些地區的房產市場萎靡不振。國際投資者已經離開中國前往日本,在東京、大阪買房。文章說,那些有能力在中國投資買房的人不會再在二線城市買房,哪怕房產中介在售房時使出渾身解數。

"在中國投資房產的人,都會選擇北京和上海。因此這兩地的房價繼續上升或者至少維持不降,中國全國的房價則在前11個月同比下降了10%。其中似乎可以嗅到危機的味道。不過從每月房價變化看來,下降明顯不到1%。因此分析人士轉而希望,這是危機即將結束的標誌。中國社科院的專家們認為,中國大城市的房價在2015年下半年回升,小城市房產市場回暖則要再等一年。"

Peking Stadtansicht Skyline
圖片來源: AP

文章隨後表示,不僅僅是想要在中國買房的人對中國樓市感興趣。評級機構穆迪估測,在2013年中國房地產業佔中國經濟產出的近1/4,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測甚至達到1/3。如果中國樓市下滑,會對整個世界鋼鐵業帶來重大風險。

如何解決中國樓市泡沫問題,觀察人士們的觀點不一。目前存在一堆難題,另外也涉及人口結構問題。在中國,25歲到49歲這一最常買房的群體將在2015年達到人口高峰然後下降,特別是2018年起將會急劇下降,而那時中國恰恰將有很多新樓竣工。因為雖然房價下滑,但中國的樓房建設項目並沒有停止。

"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生產過剩問題。目前根據官方數據,已有近600萬未出售的住房。非官方數據恐怕還要再多不少。樂觀派相對輕鬆地看待這個問題:百萬計的農村人口進城將會填補不少樓市需求。但是,一半民眾消費得起這些價格過高的房子嗎?如果消費不起,那麼房價很快將會下降,市場急跌也不再遙遠。房價下跌,投資方破產,他們無法再償還銀行貸款。"

文章寫道,中國樓房建設項目常常是100%信貸支持的。在香港和新加坡,貸款比例平均只佔造價的10%。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中國要通過建設項目來促進增長。房地產專家劉德揚稱之為"政治穩定",不過他表示,比起前任來,習近平至少更加以市場為主導。

"習近平在APEC峰會上已經給出了提示:中國樓市問題並沒有可怕到無法解決。中國政府在12月底宣佈,2015年將維持樓市的'健康、穩定'。換句話說:還將有錢流入。中國的房產泡沫將繼續膨脹。"

上海的悲劇

《法蘭克福匯報》1月2日的另一篇文章則關注了新年夜上海的踩踏事件。文章說:"今年的慶祝活動較去年而言從規模上已經減小,雷射焰火表演也被取消。去年來到外灘的有大約30萬人。"

Schanghai China Massenpanik während Silvesterfeier
圖片來源: Reuters

實際上,西方新年在中國並不算大節日,文章這樣寫道。雖然1月1日是節假日,但是中國的陰歷新年今年2月19日才開始,屆時人們將燃放鞭炮和焰火。

"慶祝西方新年的主要是年輕人。上海作為中國最'西化'的城市,一直在外灘舉行慶祝活動。以往在春節期間,也曾發生過大規模踩踏事件。因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事件表態時也敦促加強春節期間的安全防患措施。"

習近平下令,要盡快查清這次上海踩踏事件的經過。剛剛這位中國國家主席還在他的新年賀詞中語氣輕鬆,表示對中國未來充滿信心,現在這種快樂情緒嘎然而止。評論員們寫道:"新的一年伴隨著一場悲劇開始。"

[本文內容摘編自其他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