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給了非洲歐洲人不給的自信

採訪記者:張丹紅2007年12月6日

本周末,第二屆歐盟非洲峰會將在葡萄牙首都裡斯本召開,首屆峰會還是在7年前舉行的。中國在非洲的活躍給歐洲帶來了壓力,此間媒體普遍認為,中國不只與歐洲爭奪非洲的能源和市場,中歐也在政治模式和發展援助政策方面形成激烈的競爭。德國之聲記者張丹紅就此採訪了波鴻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辜學武教授。

https://p.dw.com/p/CYPS
辜學武教授圖片來源: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德國之聲:辜教授,中國近幾年在非洲非常活躍,對非洲的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辜學武:中國對非洲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讓非洲升值,一個不被重視的大陸現在受到西方主要國家的重視,這是因為中國的參與。第二個中國對非洲的貢獻是由於中國在非洲積極的經濟活動,把非洲納入全球化的軌道。因為中國本身在進入全球化循環之後,出於自身的利益,為自己尋找能源和市場,從而把非洲引入全球化的大循環當中。非洲的經濟增長率現在遠遠高於歐洲,每年達到5、6%,其中2%到3%是中國的經濟活動促成的。

西方媒體指責中國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義,您認為這樣的批評有根據嗎?

這樣的批評有些片面。中國同傳統的殖民主義有一個根本的區別,那就是中國在非洲沒有政治訴求,不企圖對非洲進行政治上的統治或壟斷。中國現在是以平等的身份進入非洲,以經濟交流、做生意的方式,是互利的。互利的過程中有時利大,有時利小,有不平衡的問題,但如果因存在結構上的不平衡而指責中國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義,恐怕是過分解讀了中國對非洲的影響。

歐美普遍認為中國在非洲不僅同西方爭奪市場和能源,而且也展開了一種政治模式的競爭,您對此怎麼看呢?

所謂中國的模式是指權威政治結合國家資本主義,對外開放,這是中國目前成功的模式。就像鄧小平所說,政治上抓緊,經濟上放鬆,同時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一些工具進行經濟發展。目前為止好像這種模式對非洲一些國家很有吸引力。中國雖然自己沒有強調說,你們必須接受我們這種模式,但中國正是靠這種模式崛起的,對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外界的解讀是,西方與中國不僅是能源和市場的競爭,而且是社會發展模式的競爭。這可能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歐洲這幾十年對非洲的發展援助政策可以說是失敗的,中國對非洲的發展援助是不帶附加條件的。中國和歐洲之間是不是也存在發展援助政策的競爭呢?

我覺得歐洲對非洲有一個誤判,就是以為非洲只是需要錢。錢給得多,非洲才能發展,所以每次歐洲或歐美首腦開會時,總是要討論如何擴大發展援助。好像非洲有了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中國對非洲的判斷是:非洲不僅需要錢,還需要獨立的思維方式。按照中國人的話說,就是走適合非洲國情的道路,讓非洲人自己來判斷如何解決問題。除了錢,還給了非洲人一種自信。而西方國家不一樣。他們說,你需要錢,我給你錢,但你必須滿足我哪些條件,是帶條件的支持。中國人提供的是相對尊重非洲人自己判斷的經濟援助。

西方還指責中國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實際上支持了非洲的一些暴君。您的看法呢?

從理論上不應當這樣看。因為非洲的民族矛盾太複雜,就算沒有中國,那些集權統治也不會垮台。中國的原則是:我不干涉別國內政,並同各個國家打交道。中國與蘇丹、辛巴威这些所謂流氓國家打交道,其前提是非盟本身對這些國家並不持排斥態度。如果非盟不去孤立這些國家,中國就更不會去孤立他們。中國在同這些國家打交道時採取一種平常心的態度,而不是區別對待。但反過來,因為中國的影響加速了蘇丹問題的解決。因此,在談論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影響時不能一刀切。

國際人權組織特別是在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上向中國施壓,您認為是不是產生了一些積極的效果呢?

國際上的壓力還是有效果的。讓中國更注重自己的國際形象,更多地承擔國際責任。正因為有非政府組織的呼籲,還有媒體對殘暴現實的揭露,讓中國領導人意識到必須採取行動,對蘇丹政府施加壓力,讓其接受聯合國部隊的介入,多國部隊的進入,這些都說明中國意識到如果一味滿足蘇丹政府所謂領土主權的要求,可能會引起國際社會的公憤,國際輿論的壓力對促使中國走中間路線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