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經濟的「眼中釘」:國人去國外散金

安靜(摘編) 2015年3月10日

瑞士《新蘇黎世報》周二關注中國人令人乍舌的境外購買力,並建議,虜獲中國人芳心的產品需要創新,創新的前提則是開放思想。《每日鏡報》則指出,中國學術界受到更多的束縛。

https://p.dw.com/p/1EoKH
Chinesische Touristen in Taiwa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 《新蘇黎世報》3月10日發表署名文章《中國消費者流失》,關注中國人對本國品牌的不信任導致大量資金流向國外。

文章以成群結隊的中國人熙熙攘攘湧進瑞士鐘錶店的場景開頭,介紹說:

"不僅瑞士的零售店主笑逐顏開,全世界的零售商都樂意見到熱衷旅遊和消費的中國人。這些中國人對該國經濟的發展也有象徵作用。

有贏家,也就有輸家。哪怕是中國人,一元錢也只能花一次。就在外國樂開懷時,中國經濟卻將外流的購買力視作眼中釘。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人大開幕當天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14年中國出境旅遊超過1億人次。"

作者隨後提到,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宣佈,去年境外消費已經超過1兆元人民幣,這表示人均境外消費1萬元。但是,作者補充道:

"誰要是在歐美的大城市裡觀察過中國人購物,就會認為高虎城的估計趨於保守。中國人在旅遊時不僅要滿足自己的願望還要為親朋好友捎回不少東西,這是慣例。

中國人在國外熱衷購物的原因在本國已家喻戶曉。西方的產品在中國通常會因為稅高而相對昂貴。因此即使腰纏萬貫的土豪也會在境外旅遊時大量購物。

Chinesische Touristen in München
2014年中國出境旅遊超過1億人次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北京的潮區三裡屯溜達時不難發現,奢侈品牌店內有不少無事可做、等待顧客上門的售貨員。奢侈品行業可以感受到這種發展趨勢。"

文章接下來還提及中央電視台採訪了出境掃貨的中國人,他們不少人都解釋:因為外國的商品比中國的好。作者則提醒道,人們經常會忘記,不少商品其實都是在中國製造的。文章在最後闡述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中國經濟)迄今為止的動力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本土及境外企業的投資,而中國現在要通過研發創新產品發展經濟。為此,勤奮之餘,能夠正中消費者下懷的好主意也必不可少。

在這種背景下,習和李在他們的講話中不斷重複未來創新的核心地位。這種號召背後沒有說出的內容是:要生產出可以廣泛征服世界市場和獲得中國人芳心的創意產品。……中國經濟的下一步將會更加艱難。創新這種事不是依照國家指令就能完成的,它最主要的前提條件就是開放思想。"

"中國清理其大學"

然而,在目前的中國,學術界都無法滿足上述的前提條件。中國教育部長袁貴仁一月底還公開表示,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大學課堂。他還呼籲中國高等教育機構在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忠於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思想放在優先位置,決不允許各種攻擊誹謗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的言論在大學課堂出現。

Universität Peking
中國的大學已經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新學期伊始,《每日鏡報》3月10日發表文章《中國清理其大學》。文章作者注意到《北京青年報》記者吉日走訪北京多所高校校內書店後發現,西方經典教材仍在銷售和使用,比如曼昆的《經濟學基礎》等。受訪的高校教師也表示,沒有接到相關通知。但是,《每日鏡報》指出:"但是在中國其他城市的大學和學校卻在遵守這項要求。"作者採訪的一名北大的學生介紹:"我從西安的同學那裡知道,他們要上交他們的書籍。"

作者繼續寫道: "中國學者現在尚敢批評新方針",並以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沈巋在網上發布公開信為例,沈巋指出,共產主義本身就是一個西方的思想。文章在最後援引一名不願具名的清華大學教授寫道,中國的大學已經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那些有條件或成績好的人總歸是想出國的。"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