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能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嗎?

2003年6月20日

伊拉克戰爭改變了現有國際結構,美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地扮演了維持國際秩序的強權角色,聯合國的可信度受到質疑,歐盟在尋找新的定向。為此,南德意志報發表系列文章,闡述世界新秩序的輪廓,第一篇文章談的就是中國。

https://p.dw.com/p/3lb2
中國擁有核武器,但據說中國的軍事力量比美國落後二十年圖片來源: AP

文章一開始談的是十八世紀末英王喬治三世派遣特使前往中國,請求通商,遭到大清乾隆皇帝嚴詞拒絕:「泱泱中華,無需夷物」。在人類文明史上,古老的中國確實有很長一段時期擁有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的國民經濟,但到乾隆時期,只剩下了暗淡的余輝。英王特使謁見大清皇帝後四十年,英國炮艦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從此中國開始了遭受西方列強侮辱、割地和剝削長達一百多年的歷史。文章接著寫道:

「當年的創傷至今還沒有癒合,不少人甚至說,對共產黨的政治來說,回憶這段歷史是有利的。如果我們看到,中國準備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那麼我們必須從歷史上去尋找做出這種努力的根源。統治者向人民許諾,他們將清除歷史恥辱、重建失去的輝煌,以此期望使其喪失了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統治重新合法化。

他們爭取到2008年的奧運會在北京舉行,2002年,中國國家足球隊第一次跌跌爬爬地進入了世界錦標賽,中國也爭得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地位。這些都是北京許多偉大夢想中邁出的小步伐:中國首先要成為亞洲地區強國,直到某一天,能最終與美國對抗。」

文章說,從理論上說來,在國際權力之爭中,中國由於擁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所以其意義早已超出了大多數其它國家。但實際上,在執行經濟開放政策的過去二十多年中,中國的外交大多是被動的。直到幾年前,中國才開始進行積極干預。北京靠攏華盛頓的外交政策除了現實主義考慮以外,也有以下的原因:

「經濟增長先於一切。中國需要美國,需要擁有最大銷售市場和提供最重要高科技產品的美國,才能強大起來。所以,當美國一夜之間使中國覺醒的外交化為烏有的時候,北京沒有公開發出不滿之聲就接受了。例如在中亞,北京希望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快速提升自己在該地區的影響,現在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隨著阿富汗戰爭,美國軍隊駐進了中國後院。

北京對美國的克制態度令人吃驚,採取這一態度的原因是,中國認識到自己的弱勢地位。即使再過許多年,中國也不會成為一個能夠顯示強權的大國,一切有關中國是一個『正在走來的超級大國』的說法,無論是贊賞,還是畏懼,就像觀看一個水晶球一樣,都沒有說服力。中國經濟最近幾年的增長率迷住了一些觀察家的眼睛,使他們看不見一些清醒的事實。以軍事為例,對外關係委員會最近指出,即使中國真正的軍事開支為正式公佈的二百億歐元軍事預算的三倍,中國仍然至少落後於美國二十年。」

至於中國的經濟,南德意志報的文章引用特利爾政治學家海爾曼的話說,中國的巨大市場只是一個潛在市場,它可能實現,也可能實現不了。至於提到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時,許多人往往忘記了中國的改革政策是從文化革命的廢墟中起步的。文章寫道:

「以絕對數字相比較,今天13億人口的中國所創造的經濟成果仍然排在義大利之後,其貨物和服務業的總產量價值僅及日本的四分之一。幾年前,有人曾預言日本將統治世界,而今天把日本稱為『亞洲病夫』的同樣是這些專家。

在發生『非典』瘟疫時,北京應對危機的災難性方式顯示了中國體制中心的脆弱。以壓制訊息、逃避現實和否定問題的方式,不能使通往大國的道路成為坦途。『非典』使人想起了這個簡單的真理。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一書的作者海爾曼說:『潛在的危機很多』。海爾曼認為,在諸如農民貧困化、腐敗及類似黑幫的幹部參與經濟等問題中,中國的金融處於災難性狀態,他預言,這個問題總有一天要爆發。」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