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與鄰國:僵硬的北韓,冒險的蒙古

2007年11月15日

去年北韓與中國的貿易達到17億美元,超過了北韓國際貿易總量的一半。德國金融時報記者訪問了中國東北邊境城市丹東,發現那裡的中朝邊境貿易是「中國大撒把的資本主義撞上了北韓僵硬的社會主義及物質匱乏的經濟」:

https://p.dw.com/p/CE60
邊境小城丹東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中國出口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和電器,從北韓獲得鐵礦石等原料。北韓越來越依賴與中國進行的實實在在的貿易,四分之三的貿易經過丹東,這個城市是平壤政權的經濟動脈,沒有丹東及其商人,北韓的經濟將崩潰。

一年前,這一狀況突然終止。金正日與前盟友中國對著干,點燃了一個地下核彈頭。北京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同意制裁北韓,平壤以找小麻煩的方式對此作出回應。邊境貿易商人等候簽證的時間長了,鴨綠江畔的小販得不到印有金日成頭像的郵票和北韓香煙等商品補充。一名定期向北韓供應廂形車的汽車商說,『他們沒有任何理由就不再買我的車了。』

幾個星期後,解決朝核問題六邊會談開始取得成果,形勢也恢復了正常。但在丹東,小麻煩天天都有。就在十月份,中國中斷鐵路運輸四天,據說北韓人盜竊了1800個中國車皮的貨物。」

從北韓轉向中國的另一個鄰國蒙古。出自安全政策考慮,蒙古意圖更多靠攏西方,以擺脫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龐大鄰國的控制。新蘇黎世報對最近在柏林舉行的蒙古德國論壇的一次會議做了如下觀察:

「會上發表的討論文章在一些問題上明顯有爭議。這些文章生動地展現了在爭奪中亞的勢力範圍和權力的新一場『大游戲』中各方的利益衝突。例如,在反對美國以任何形式插手蒙古安全的問題上,北京和莫斯科雖然同心協力,但在涉及到自己在蒙古的其它政治利益、尤其原料等經濟利益時,則以競爭對手的面目出現。不過,莫斯科東方學學院蒙古學專家波伊科娃也承認,俄羅斯長期以來忽略了這個前蘇聯衛星國,普丁執政後,發現這塊土地丟給了中國人、也丟給了美國人,才開始彌補損失。

蒙古代表團在會上把保衛艱苦取得的國家獨立稱為本國的政治核心問題,這種激情的說法引起了西方與會者的廣泛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烏蘭巴托政府試圖借助『第三鄰國』的政策,通過與西方建立盡可能密切的聯繫,擺脫家門口兩個大國的壓力。這給人造成的印象是,蒙古本來內部政局持續不穩、經濟結構薄弱,在外交上這樣做等於走鋼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