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製造2025」威脅德國」工業4.0」?

崔牧
2016年11月24日

德國推行的」工業4.0」戰略,與」中國製造2025」戰略有著什麼樣的關係?中國是否會以工業數字化為契機,蠶食德國工業的技術優勢?正在召開的漢堡峰會,重點探討了這一話題。

https://p.dw.com/p/2T9MN
Deutschland Auftakt Hamburg Summit: China meets Europe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作為名譽主席出席了漢堡峰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 Charisius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中車集團副總裁余衛平看來,"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的"工業4.0"可謂殊途同歸。他在周三(11月23日)開幕的"中國與歐洲相遇--漢堡峰會"這一側重經貿話題的論壇上說:"中國與德國的這兩個戰略,都是在面對經濟增長疲軟的不利局面下,各自拿出的新方案。"

海爾集團副總裁陳錄城也持相似的觀點。他對德國之聲表示:"可能大家描述的語言邏輯不一樣,但是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工業4.0 "中國不落後"

德國政界以及經濟界都將工業4.0視為下一場重要的工業革命,總理梅克爾甚至還曾警告稱,如果企業生產不能實現現代化,德國製造業的工廠就會淪為美國IT公司的代工車間。而隨著"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推出,北京方面在這一領域也顯現出了越來越濃厚的與德國合作之興趣。

然而,正是這一合作意願,讓德國方面產生了擔憂。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一項正在進行中的研究就指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之長期目標,就是通過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讓中國技術取代外國技術,並且在長期內希望讓中國技術在國際市場上同外國技術競爭。

Jost Wübbeke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圖片來源: MERICS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龍信鑫(Jost Wübbeke)說,相比工業4.0,中國製造2025戰略並不只是注重於工業生產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其最終的大目標是,讓中國成為一個高效、創新的工業強國,能夠自主研發並生產高端產品。"

而這,便意味著同德國這樣的傳統工業強國形成競爭。

作為在德國以及中國都積極參與各類"工業4.0"或"中國製造2025"的IT巨頭,德國SAP公司似乎並不擔心這一點。該公司常駐中國的副總裁柯曼(Clas Neumann)對德國之聲表示,恰恰是在數字化、IT等領域,中國企業往往處於國際一流水準。"這意味著,我們能夠在同中國夥伴的合作中相互學習。SAP常常會和中國夥伴一道開發產品,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企業從德國企業身上能學到許多東西,反之亦然。"

海爾集團的陳錄城則向記者介紹了該公司數年前就設立的網路樣板工廠,並且特意強調,海爾樣板工廠的建設,遠遠早於德國提出"工業4.0"理念。他說:"工業4.0,或者中國製造2025,它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現成的道路可以參照,必須要自己探索。比如我們的一個樣板工廠,它的車間我們建造、推翻重來了三次。在這個領域,主動探索、敢於試錯是關鍵。"

"勿固步自封"

至於德國方面的擔憂,陳錄城也有自己的看法:"要持續保持領先,企業就必須不斷往前走。就像長跑比賽,第一名領先好遠,但後面的選手肯定也在拚命追,所以領跑者必須要努力前行保持優勢,這樣才能始終是引領者。"他強調,只要保持開放、鼓勵競爭,不固步自封,才能不斷保持領先優勢。

Deutschland China Clas Neumann beim Hamburg Summit 2016
Sap公司常駐中國的副總裁柯曼圖片來源: DW/M Ciu

SAP副總裁柯曼也對海爾的這一觀點表示贊同。他說,如果今天的德國企業,視野依然侷限於本土市場,以為這樣就能把產品賣到全世界,"從長期來看,這樣做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要分享(一些技術),從而也能學到一些新的東西。在謹慎選擇合作夥伴的前提下,總是能夠實現相互學習的。畢竟,中國的工業已經不再是落後的了。我去過的一些中國工廠,都非常現代化、先進,員工非常具有創造力,總是願意不斷嘗試新東西。"

他還表示,德國以及歐洲在大型機械製造等傳統領域的領先優勢,中國方面其實一時半會也無法超越。"比如造飛機,很多技術根本就不是寫在紙上就能學會的。要學會這些工藝、技術,至少需要二三十年。"

"企業至多只考慮十年後的事情"

但在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龍信鑫看來,問題恰恰出在長期層面。"一般而言,我們當然歡迎競爭,但前提是市場關係健康、未扭曲。但是在中國製造2025戰略裡,我們嗅到了很強烈的扭曲市場的訊號,(中國當局)正有意識地讓外國企業處於競爭劣勢。"

他指出,海爾之類的企業只能算是特例,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在技術上依然是顯著落後於德國企業的,尚處於"工業2.0"階段,無法同傳統工業國的先進技術相競爭。"對於許多德國企業而言,他們當然從中國製造2025中看到了巨大商機,可以向有意升級產能的中國企業銷售先進技術產品。但這只是短期利益。長期來看,這將對德國經濟、歐洲經濟構成持續顯著的風險。"

記者於是追問道:"您的意思是,德國企業都太短視了?"

龍信鑫回答說:"不是。但是,在幾十年的大尺度上考慮問題,這並非企業的任務。作為學者,我們必須向經濟界以及政界進行相應的提醒。"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