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首屆德國電影周:巴伐利亞製造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2005年8月12日

很多中國觀眾對德國電影的印象還停留在「茜茜公主」階段。不過他們很快就能獲得一次重新認識德國電影的機會。今年11月17日至24日,北京將舉辦首次德國電影周活動。屆時北京觀眾可以在電影院裡感受最新的德國電影及紀錄影片。

https://p.dw.com/p/72Ia
電的幻影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將在北京舉辦的德國電影周由德國巴伐利亞電影電視基金會、歌德學院以及北京電影學院共同主辦。巴伐利亞影視基金會的媒體發言人容斯特介紹說,此次活動創下了很多第一次。

「據我們所知,至今北京還沒有舉辦過如此大型的德國電影展示活動。歌德學院為德國電影做了很好的宣傳和介紹,但他們的放映地點一般都選擇在歌德學院。在普通電影院,在市中心大量放映德國電影,與北京電影學院,與中國的大學進行合作,由德國電影導演,演員以及其他電影人代表到現場給電影做宣傳,這些都還是第一次。」

在北京舉辦德國電影周的想法很早就產生了。三年前巴伐利亞影視基金會帶著自己的電影前往上海參加國際電影節,他們的電影在那裡很受歡迎。於是很多人建議,應該在北京再舉辦一次電影周活動,因為畢竟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那麼在這次的電影周上到底會放映哪些影片呢?

Szenebild aus Der Untergang mit Bruno Ganz und Heino Ferch
希特勒最後的日子圖片來源: 2004 Constantin Film, München

「德國電影周還有個副標題——「巴伐利亞製造」。放映的電影會從內容上,精神上對巴伐利亞進行展示。當然我們並沒有限制電影題材,影片裡也不一定非要出現那些穿皮褲的傳統巴伐利亞人。但電影的創作環境是在慕尼黑以及其他巴伐利亞地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準備放映的影片中,有3部都與德國歷史有密切的關係。他們從3個不同的側面對第三帝國進行了描述。」

這三部影片分別是:「希特勒的男孩」,「帝國末日」以及「索菲—朔爾:希望與反抗」。電影「希特勒的男孩」講述納粹教育給青年人帶來的影響。一名出身貧寒的年輕人由於受到制服與榮譽的誘惑,進入了精英學校。但學校中殘酷的訓練方式令他漸漸對過去的信念產生了懷疑,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在被人利用。這部影片獲得了多項國際大獎。

「帝國末日」也是一部世界知名電影,它描寫了希特勒自殺前12天在地堡中度過的生活。而影片「索菲-朔爾:希望與反抗」則體現了青年學生對納粹體制的反抗。」容斯特介紹說,除此以外,電影周還會放映幾部最新的電影。其中一部講述慕尼黑啤酒節的影片不久前剛在德國首映。

Freies Bildformat, Julia Jentsch als Sophie Scholl
索菲—朔爾圖片來源: Jürgen Olczyk

德國電影常給人留下嚴肅的印象,它能被中國普通觀眾接受嗎?對於這個問題,容斯特倒是一點也不擔心。「我們有意不讓這次電影周的內容過於沉悶,因此沒有選擇那些典型德國式的讓人壓抑的電影以及試驗性電影。所有在電影周上放映的電影,即便是那些題材嚴肅的,都很有可看性。它們都有很強的節奏感,有緊張的情節,不是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電影,其故事性可以與美國電影相比,但又不像美國電影那樣膚淺,簡單。我們想讓觀眾知道,德國電影也具有娛樂性,也可以引人入勝,非常有趣。」

Berlinale Silberner Bär für Julia Jentsch
《索菲—朔爾:希望與反抗》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圖片來源: AP

除了向北京觀眾展示德國電影,巴伐利亞影視基金會還將與北京電影學院以及中國傳媒大學合作,召開專業討論會,為今後的深入合作進行準備。容斯特表示,儘管資金緊張,但電影周的籌備工作進展順利。

「現在讓我們感到很高興的是,那些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都沒有出現。我們目前只碰到了一個非常小的實際問題,那就是:這次一起去北京的人比我們計劃的多得多。因為11月還屬於旅遊旺季,所以機票非常難訂。旅館的人也說,沒有那麼多空房間。不過這些都是小問題,可以解決。大問題我們很幸運地還沒有碰到。」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