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朝關係熱絡與中國全面"左轉"

2011年5月26日

金正日一年內三次到訪中國,顯示在去年南北韓關係緊張、韓國大幅縮減對朝援助之後,北韓急需來自中國的經濟援助。但另一個問題卻是:北韓對國際社會的強硬態度並未減弱,內部也沒有走上對外開放道路的跡象;中國如此力挺北韓究竟是為了什麼?

https://p.dw.com/p/11OJ1
Chinese paramilitary officers at the China Korea Friendship Bridge waits for vehicles transporting goods to pass by in Dandong, northeastern China, Monday, Oct. 16, 2006. Officials in China, North Korea's main trading partner, were inspecting cargo trucks bound for the North more closely on Monday after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approved sanctions on the North for its claimed nuclear test.(AP Photo/Ng Han Guan)
丹東中朝友誼橋圖片來源: AP
北韓對華戰略作用早已消失

從表面上看,這確實是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早在八年前第二次朝核危機開始後,就有人討論過這個問題:今天的北韓,其對中國的戰略作用到底在哪裡?如果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北韓對中國的戰略作用主要體現在可以充當中國的戰略緩沖地帶,那麼今天這一戰略作用顯然已經不再存在。

也有評論認為,朝鮮半島始終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作為崛起的大國,自然需要北韓來平衡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係。此說乍聽似乎有理,但仔細推敲卻仍有問題:一個擁核和對外強硬乃至蠻狠的國家,實際上對中國的損害較之其對中國的虛幻的戰略作用可能更大;而且中國為什麼不用自己手裡的影響力,向北韓施加足夠的壓力,迫使其用更符合國際文明社會的規則來維護其國家利益。

眾所周知,中國雖然近年對北韓的影響力有所下降,但北韓的糧食和能源主要來自中國。因此,中國只要想運用手中的籌碼,向北韓施加壓力,實際上是可以做到的;而一個開放、自信地融入國際社會的北韓,顯然也更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遺憾的是,這十年,中國並沒有這樣做,或者說沒有運用十足的努力來這樣做。這背後顯然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中國內部"左轉"導致對朝親近

這一更為深層的原因,就是中國領導人的意識形態色彩,以及近年的全面"左轉"傾向。早在幾年前,香港媒體就盛傳中國最高領導人的一次內部講話,稱在意識形態和管理媒體的問題上要學習古巴和北韓。當時,很多人對此不信,但現在看來這並非空穴來風。

現在執政的這一代中國領導人,大都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成長起來,而且大都從事共青團和地方的工作,雖然對中國國情瞭解,但對現代文明和法治精神卻瞭解不多。因此,其比較熟悉的是"蘇聯情結"和"北韓情結"。這既表現在其對北韓的態度上,也表現其對蘇聯消亡原因的反思上。

今年是蘇聯消亡二十周年。對於蘇聯解體和消亡,意識形態相同的中共高層自然有著切膚之痛,對此也進行過不少內部反思。然而,其反思的邏輯是:蘇聯消亡,既有內部特權的原因,更多的是對意識形態和思想的過度放鬆,而非蘇聯制度的更深層原因。前幾年有一部反思蘇聯消亡的紀錄片曾成為中共黨內高級幹部學習的素材,但這部紀錄片得出的結論卻是應更加嚴厲地管制人們的思想。

對蘇聯如此,對北韓同樣如此。近幾年,中國內部社會矛盾激化;但北京面對矛盾,採取的方法不是繼續發展法治、公民自由,並杜絕政商勾結,而是進一步控制社會。因此,最近一段時間,社會管理成為中國上下的熱門詞,但北京高層強調的社會管理不是讓社會自我管理,而是用意識形態手法加強對社會的管理。

在這種情況下,近鄰北韓雖然在國家安全上給中國造成許多麻煩,但在情感上卻讓北京感到異常親近。近一年,中國接連派出主管政法的政治局常委和公安部長訪問北韓,中國高官在平壤甚至就金正恩接班一事,對北韓"解決了革命接班人問題"表示祝賀,一時間讓人感到時空錯亂,歷史彷彿倒退回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據香港媒體分析,北京的研判是:正因為中國內部需要穩定,所以對外才需要像北韓這樣的朋友。同時,北京對所謂海外敵對勢力顛覆政權陰謀的研判,也更增加了其對北韓的內在親近感。因此,北京寧可承受再大的國家安全代價,也不願拋棄北韓這一意識形態朋友。

作者:李崇光( 香港的中國問題分析員)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