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美是否會爆發軍事衝突

2010年2月27日

早在1910年,著名英國作家、後來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曼•安吉爾在其著作《大幻覺》中認為,二十世紀初期,各國經濟關係密切交錯,軍事佔領政策已失去意義,戰爭不再是緊迫的危險。但四年後,德國崛起打破了歐洲和全球力量的平衡,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https://p.dw.com/p/MCJx

德國《時代周報》的署名文章在回顧了這段歷史後問道:"這一令人不安的模式也適用於二十一世紀崛起的中國嗎?中國與今天的世界大國美國儘管因全球化互相依賴,但仍有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嗎?"文章認為:

"與前蘇聯不同,中國崛起的基礎並非軍事力量,而是經濟實力。美國和中國之間是一種史無前例的互為對手、但又互相依賴的共生關係:它們分別是出口國和進口國、債權國和債務國,發生衝突將兩敗俱傷。與安吉爾的時代相比,現在更有理由認為有關國家不會對外執行軍國主義政策,這不是轟動性的新發現,而是理所當然的共同精神財富。"

儘管如此,文章認為中美關係中有諸多潛在危機:在台灣和南中國海,中美海軍可能正面衝突;而朝鮮半島和南亞次大陸如果發生衝突,中美兩國也可能捲入。"敵對行動一旦開始,就很難控制。這時,理智的聲音會主張盡快結束敵對行動。但這樣的場合下,理智也不起作用。"文章最後寫道:

"清醒估量利益並非政治的全部內容。中美關係中,起作用的還有相當大的情緒和思想意識的力量。中國的民族主義勢力強大,它被動員起來反對西方,前年奧運前中國對全世界聲援西藏的示威遊行表現出的憤怒就是一個例子。

美國的煽動演說家們可以利用美國人畏懼中國低廉薪水競爭力的心理,而美國人有理由感到自豪的是,他們是中國獨裁體制的對立面,代表了自由世界的準則。但也許有一天,同樣這些美國人會產生極大的恐懼,害怕自己被推下世界權力的寶座。為了對應這樣的局面,採取任何手段都似乎一下子會變得在所不惜。這時使用武力的不一定是崛起者和歷史上的'攻擊者',也可能是處於守勢、採取絕望行動的一方。

中美兩國都是核大國。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一狀況使它們之間幾乎不可能發生戰爭。至今還沒有兩個核大國互相全面開戰,美國與前蘇聯的交替威懾起到了作用,直到共產主義崩潰後,相互威懾才變得沒有必要。

對於中美關係,我們也可以寄希望於這樣最後一項保障、寄希望於雙方都懼怕出現巨大災難的心理。但我們同時也可以想像,形勢的發展會使這兩個大國之間的每一場衝突和每一次危機都增添威脅的色彩。"

摘譯:王羊

責編:謝菲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