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事到如今,北約到底還能做什麼?

2022年3月4日

北約外長再次聚首布魯塞爾,討論烏克蘭戰爭及其後果。美國代表布林肯也與會。問題在於,事到如今,北約到底還有哪些手段可使、還有哪些行動可能?

https://p.dw.com/p/481x2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3月4日表示:未來幾天局勢可能繼續惡化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3月4日表示:未來幾天局勢可能繼續惡化圖片來源: Olivier Matthys/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英國政治雜誌《經濟學人》的社論如此尖銳地評論目前局勢:「若(普丁)在烏克蘭得手,他的下一個獵物會是喬治亞、摩爾多瓦或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除非他被阻止,否則他不會罷休。世界必須與他抗衡」。 

只有作為西方防衛聯盟的北約,或更準確地說,美國,有能力這麼做。但面對眼下局勢,外長們能看到哪些行動可能? 

最大政治憂慮  

北約外交官私底下贊同媒體的這一尖銳評估。他們心情沉重,憂心忡忡,確信普丁會尋求使局勢進一步升級的理由。也因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特意巡迴造訪摩爾多瓦共和國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以至少發出一種政治訊號。  

布魯塞爾會議根本上被視為一次外交操演,以繼續向烏克蘭確保西方對它的一致支持,因為在部署北約先頭部隊和動員快速反應部隊以加強東部外部邊界後,北約已初步用盡了選項,此次會議上,部長們並無決定可做。  

此次,布林肯國務卿無法給烏克蘭外長庫列巴( Dmytro Kuleba )帶來多少安慰  
此次,布林肯國務卿無法給烏克蘭外長庫列巴( Dmytro Kuleba )帶來多少安慰  圖片來源: Carolyn Kaster/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本周四(3月3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普丁通電話後,愛麗舍宮的一份聲明不能給人帶來任何希望。聲明稱, 「情況會變得更糟」,普丁無意放棄其佔領整個烏克蘭、使其非軍事化並變為「中立」國家的目標。  

不過,就俄羅斯的所謂核威脅而言,北約事後認為,對之冷淡反應是正確的。數天前,俄羅斯宣佈提高其核武器部隊備戰級別,北約表示,無意捲入威懾言論漩渦。 

北約明確拒絕在烏克蘭上空設置禁飛區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已经明確拒絕烏克蘭政府和國際觀察員們多次提出的設置禁飛區的呼籲。設置禁飛區意味著,北約將不得不出動戰機保護烏克蘭領空安全,對抗俄羅斯戰機。

前北約指揮官阿德裡安‧布拉德肖爵士( Sir Adrian Bradshaw )在 BBC 上警告說:「這不是伊拉克戰爭,而是面對一個擁有非常強大防空能力的敵人。它會導致北約軍隊和俄羅斯軍隊交戰。......這意味著戰爭, 意味著30國對抗俄羅斯。說白了,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  

英國防大臣華萊士( Ben Wallace )補充說,這樣的禁飛區也會剝奪烏克蘭軍隊「為抵禦俄羅斯地面進攻優勢而擁有的為數不多的手段之一」。  

立陶宛向烏克蘭輸送了「毒刺」導彈和防彈衣  
立陶宛向烏克蘭輸送了「毒刺」導彈和防彈衣  圖片來源: Lithuanian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AP/picture alliance

輸送更多武器  

北約外交官們一再強調,是否向烏克蘭輸送更多武器由各成員國自決。因為,北約的說法是,不是北約同俄羅斯交戰,而是普丁在烏克蘭發動戰爭。問題在於,北約成員國還能從自己的武庫中拿出多少可供烏克蘭軍隊使用的導彈和穿甲武器。不管怎麼說,歐盟首席外交官波瑞爾(Josef Borrell)關於從一些東歐國家的庫存中拿出若干老式俄制米格噴氣式戰機的想法以一場鬧劇告終。  

保加利亞首先婉拒,因為,米格機是該國現有的唯一可用戰機,再者,它們現狀已經糟糕。另外,保加利亞政府內的親俄社民黨人士出面反對。在華沙,杜達總統當著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的面也一口回絕:交付米格戰機可被解讀為干涉烏克蘭衝突。儘管對莫斯科充滿憤怒,波蘭政府仍寧可謹言慎行。  

順便提一句,最近來自北約成員國的武器出自德國。柏林決定向烏克蘭運送出自原東德庫存的2700枚肩扛式防空導彈。其實,這些導彈已然老舊。此外只有零星報導。根據這些報導,荷蘭、捷克、瑞典和法國也可能向烏克蘭軍隊提供武器。美國則未公佈向烏克蘭輸送了多少、以及哪些武器的細節。  

討論新成員問題?  

鑑於烏克蘭戰爭,在瑞典、芬蘭等傳統中立國家,公眾輿論和有關考慮加入北約的政治討論發生劇變。幾年前還難以想像,現在,大多數芬蘭人贊成加入北約。不過,這並不意味北約已有相關的公開討論。  

與鄰國俄羅斯打交道方面經驗豐富的芬蘭總統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ö)說:「保持冷靜頭腦,細心評估過去和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對我們安全的影響,這尤其重要。這不是為猶豫不決,而是為謹慎行事。」 也就是說,此話題目前還太燙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