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以混合情感回顧北京奧運

2008年8月25日

北京奧運期間任德國天主教牧師的漢斯-格爾德ㆍ許特認為,北京奧運結束後,留下了一些問題。尤其在興奮劑和人權問題上,這位五十歲的牧師以混合的情感回顧了北京奧運。周日,許特在北京接受了天主教新聞社的採訪。

https://p.dw.com/p/F4SL
北京的基督教徒在做禮拜圖片來源: DW

天主教新聞社:牧師先生,北京奧運結束了。您個人如何評價這一屆奧運?

許特:從體育來看,這肯定是一次很好的奧運,一次盛大的節日,組織得很好,有很多精彩的聚會和印象。但當然也有其它問題,使人產生了一種混合的情緒。例如興奮劑問題。

天主教新聞社:這方面有很多傳說,但證據很少。以後是否還會發現一些問題呢?

許特:很難說。每個人只能對自己負責,我們只能這樣做。但在找出證據之前,只能說每個運動員都是清白的,不過對一些成績確實應該劃一個問號!在與一些運動員交談時,我已聽到一些牢騷。例如,如果牙買加和其它一些國家確實沒有獨立的興奮劑檢查部門的話,那麼國際體育協會就應該立即填補這一漏洞。但這是一項巨大的任務。

天主教新聞社:人權這個話題討論得很多,您在奧運村裡也談到這個話題嗎?

許特:開始時是這樣。但比賽開始後,體育成了第一話題。我認為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運動員們畢竟為此做了多年准備。

天主教新聞社:奧運能促進人權狀況的改善嗎?

許特:這很難估計。我想,在人權問題上,中國肯定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我要告誡說,不要過高估計了體育在這個問題上的作用。奧運最多只能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就一些關鍵問題進行交談。依靠奧運改善人權狀況的想法雖然願望很好,但也許一開始就是幻想。

天主教新聞社:批評人士指責體育界把自己套在了中國宣傳機器的戰車上……

許特:我們當然要注意,不要被宣傳搞得眼花繚亂。只要看一下背景後面的東西,就可以看到,完美的演出並不能使人產生完美世界的印象。中國肯定也取得了一些進步。我希望,奧運期間的公開性將持續下去。在環保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想法發生了轉變。在我們牧師工作方面,與一些人事先擔心的情況不同,我和福音新教的同行可以不受限制地工作、做彌撒,甚至在北京的北堂做彌撒,這非同一般。

天主教新聞社:您的牧師工作如何?您主要是參與歡慶,還是做安慰工作?

許特:總的來說,這與其它奧運相似。如果有人在決賽前突然感染疾病,不能參賽,那確實很慘。另一方面,如果某人作為替代前往北京並突然獲得獎牌,那高興的心情就無法形容了。您想一想舉重運動員馬提亞斯ㆍ施泰因納,他把金牌獻給過世的妻子。作為牧師,我近距離地感受到這樣情感的爆發。但大多數情況都在無言中進行。

天主教新聞社:您可以舉個例子嗎?

許特:例如在奧運之外,人與人的相遇相識。這時佔有中心位置的早已不是體育、而是奧運之後的生活、家庭和職業,歡樂與憂愁、對未來的擔心和許多其它問題。我們也經常聽到表揚,稱讚在這樣非同一般的地方也有教會存在。

天主教新聞社:您下一步做什麼呢?

許特:我將去上海幾天,拜訪上海的德國天主教區。9月6日至17日,我在北京擔任殘奧會的奧運牧師。我很高興能做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