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何清漣專稿:人民幣升值-經濟壓力還是政治壓力?

何清漣專稿2005年7月26日

國際壓力逼迫人民幣升值,這是近幾年凝聚中國政府頭頂的一塊烏雲。但近十多年來,中國政府凝聚國內人心的主要法寶是混合了國家意識形態與主義意識形態、並被表述為「愛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它的三個要點是「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

https://p.dw.com/p/6xXA
升值幅度雖小,但總歸有了開始圖片來源: AP

國家統一主要是反對台灣獨立,而美國又被中國當局宣傳為「支持台獨勢力」的後台,且經常批評中國人權狀態,因而成為中國人民(實際上是中國政府)的敵人,國際反華勢力的總後台。既然美國逼迫中國人民幣升值,中國政府無論如何不肯認這個帳,以免被國內人民視為「向美國霸權主義低頭服輸」,因此一拖再拖,已經錯過好幾次改變匯率體制的最佳時機。

真正迫使中國人民幣升值的其實是中國國內經濟壓力加大。

正如筆者以前在一篇文章中談到過的,中國反對人民幣升值的一個主要理由是可能引起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導致中國國內失業增加,對已經相當嚴峻的就業困難雪上加霜。但近兩年來,人民幣幣值被嚴重低估造成的負面經濟影響也已經漸漸浮出水面,上述擔憂其實已經不再被放在首要位置,因為其它的經濟壓力已經遠比這一壓力要大得多且深得多。

綜合各種討論,可以看出人民幣幣值低估帶給中國的經濟困難有幾方面:

第一是進口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幣幣值低估,中國進口石油鐵礦石木材等能源產品與原材料的價格支出無法降低。如果人民幣升值,可以節省大量進口成本,減輕中國面臨的通膨壓力。其次,人民幣幣值低估,使中國外債的付息償還成本增加,不利於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三則是導致中國的貨幣發行量持續幾年居高不下:國際熱錢流入中國等待機會,中國政府不得不花大量錢來購買這些美元;而這些錢又流入房地產業(上海地產從去年11月開始,就依靠這些外來的投機資本支撐),造成房地產業高度泡沫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所有這些匯集成的經濟壓力體現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雙順差與外匯儲備條件惡化。

連續幾年,中國出現了大國歷史上沒有先例的雙順差。所謂雙順差,是指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均為順差。經常賬戶主要包括商品貿易賬戶、利息和利潤以及勞務支付。資本賬戶是記錄所有的資本流動。兩者雙順差體現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就是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陳儀在《中國雙順差現象報告》中指出,在將近300年歷史中,除中國之外的11個大國,只有加拿大在2000年出現了雙順差佔GDP比例均超過2%的情況。

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均為順差,必然導致央行的外匯儲備急劇增長,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從1993年的212億美元,急增到2005年3月末的6591億美元。

與此同時,近年來的外匯儲備條件惡化。經濟學者宋國青指出,「從2003年1月到2004年12月的24個月中,貨物進口價格指數累計上升了17%(年利率8.2%),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幾何平均值為1.2%。按兩項數據計算的真實利率為-6.9%,以當前貨物進口價格指數的倒數作為外匯儲備真實價值的度量,則外匯儲備的期望真實報酬率約等於上述真實利率。可以確定,外匯儲備在過去兩年遭受真實價值的巨大虧損。」 按他的計算,中國外匯儲備的真實報酬率損失約為每年5%。

為了降低中國進口石油鐵礦石木材等能源產品與原材料的價格支出,節省大量進口成本,減少中國外債的付息償還成本,中國必須考慮人民幣升值。正如筆者幾個月前談到的,人民幣升值勢在必行。只要留心中國經濟政策,就會看出國家外管局的11號文件與29號文件是在為人民幣升值做準備。問題是升值時機與升值方案的選擇而已。

國際社會雖然對人民幣升值幅度小不滿意,但從中國本身的利益考慮,匯率制度的改變確實需要有個調整期。一次升值10%固然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同時將引起許多問題。筆者相信,這道窄窄的匯率改革之門既然已經打開,中國本身內在的經濟壓力也會將這道門縫逐步拱開。有無國際壓力,結果都是一樣,只是進度快慢而已。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