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入聯公投:台灣在玩一個象徵性的游戲

採訪記者:張丹紅2008年2月19日

今年3月台灣舉行總統選舉,8月中國舉辦奧運會,11月美國總統大選。在這樣的多事之秋,台灣島內的風吹草動更是引人注目。入聯公投的結果北京將如何解讀,如果北京果真犧牲奧運會,武力促成統一,美國的「對台關係法」是否賦予華盛頓軍事幹預的義務。德國之聲記者張丹紅就中美台三角關係採訪了德國對外關係學會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奈德。

https://p.dw.com/p/D9ox
擺出來看的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我們首先回顧一下歷史。60年代末、70年代初促使美國總統尼克森轉變對華政策的原因是什麼呢?

桑德施奈德:小小的台灣島最終抵禦不住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這是可以預見的。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在冷戰大背景之下的純策略性的決定。當然美國當時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在與蘇聯的較量中打所謂的中國牌。不過當時改變對中國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國認識到必須與中國發展正常的關係。

從尼克森72年訪問中國到79年中美建交,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道路為什麼如此漫長呢?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外交舉動。我們必須考慮到冷戰的大背景,拋棄一個關係密切的戰略性夥伴,轉向一個共產黨國家,這在美國國內引發了很多爭論,也需要做周密的準備。中美之間就「一個中國」的政策也進行了很艱辛的談判。這7年的時間說明兩大完全不同的體系雖然開始合作,但彼此仍充滿猜疑。

美國的「對台關係法」可以說是當時決定與中國建交的總統卡特向國會做出的妥協姿態。這一法律賦予美國保護台灣的義務嗎?

這一法律仍然有效。其中一個條款的內容給了美國保護台灣的可能,但不是必須。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武力進攻台灣,美國不是會自動出兵。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在過去幾個月、甚至幾年兩岸關係的風風雨雨之後,美國國會中為台灣游說的勢力仍然非常強大。美國的安全政治家也認為,一旦台海發生戰爭,美國將出面干預。也就是說將導致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軍事衝突。

2005年中國推出的「反分裂國家法」並沒有什麼新鮮的內容,為什麼國際社會反彈如此強烈?

Prof. Sandschneider
桑德施奈德教授近影

出台「反分裂國家法」的時間正與歐盟討論是否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討論重合。從北京的角度來說,這是個不幸的巧合。從內容上來說,正如您所說的,北京其實不需要這樣的一部法律來阻止台灣宣佈獨立。中國的總體外交政策已經非常明確。這一法律多多少少是個象徵性的舉動,是向台灣現任總統陳水扁的台獨努力發出的警告。對北京來說,「反分裂國家法」達到的效果遠離中國政府的初衷,它將國際社會的注意力引向了台灣的安全,而不是中國的國家利益。

與台灣總統選舉同時舉行的入聯公投沒有任何的現實意義。因為即使台灣公民要求台灣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聯合國也不會考慮吸收台灣。那麼這一公投案實際上是民進黨促選的一種手段嗎?

我擔心是這樣的。從北京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因為公投結果不可能改變台灣的地位。單是中國在安理會擁有的否決權就使公投結果不可能有任何付諸政治實踐的可能。而且國際社會不願在這一問題上惹惱中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這又是一個玩弄象徵的游戲。這樣的游戲很容易出軌。北京至少在一月份台灣立法院選舉之前非常擔心台灣會利用奧運會的機會,採取一些會引發嚴重危機的舉動。目前局勢有所緩和,因為國民黨在立法院選舉中大勝。但基本的問題仍然沒有改變。

如果公投結果是積極的,對北京來說是否意味著底線被突破了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中國政府不願意被視為紙老虎,只威脅,不行動。這是整個局勢當中的一個危險變數,就是北京政府覺得有必要給台灣顏色看看。特別是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不斷高漲。如果中國政府對此失控,在奧運會召開之前,這可能是一種很危險的格局。

從長遠來說,台北是不可能贏得與北京之間的外交戰的,為什麼台灣還要繼續這場耗資巨大的比賽呢?

非常可悲的是,外界沒辦法給台灣出主意。如果無所作為,那麼鑑於中國大陸的經濟、政治崛起,台灣的戰略地位每年、甚至每個月都在惡化。如果試圖改變現狀,那麼台灣又太容易在軍事上和經濟上陷入壓力。從台灣的角度看,實在是沒有好的選項。台灣的外交官也說,我們能怎麼辦呢?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得到更多的國際承認。所以,儘管台灣的外交努力很多時候注定要失敗,他們也不會停止這種努力。

如果中國不發生政治的變化,台灣終將成為一個失敗者嗎?

台灣現在就是一個失敗者。我們西方在對台灣的態度是雙重標準。我們不能忘記,台灣過去40年裡達到的正是我們西方所一向倡導的。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之下,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成績不予承認。這對那些大肆宣揚西方價值、並在世界其他地區要求這些價值得到實現的政治家來說,不僅是一個顏面問題,而且一個可信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