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兩岸經合會是溝通平台還是太上機構?

2011年1月8日

1月6日兩岸經合會成立。官員表示,經合會將作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署後,保障早期收獲清單順利實施及後續商談如期開展的"溝通平台"。但也有台灣在野黨提出質疑。

https://p.dw.com/p/zv4S
資料圖片:2010年12日陳雲林在台北完成第六次陳江會圖片來源: AP

兩岸經合會成立

兩岸去年六月29日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去年九月十二日正式生效,根據協議文本,必須於協議生效後半年內啟動ECFA的後續協商,並由兩岸經合會負責。海基會與海協會6日就經合會組成完成換文,代表經合會正式運作。目前雙方代表各十三名,首次會議地點未定,但將採取兩岸輪流舉行的慣例。

從經合會的組成,可以看出兩岸對經合會的性質各有考量。台灣堅持經濟部次長梁國新與大陸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以首席代表名義參與經合會,因為這比較接近於國際慣例,能凸顯兩岸各為WTO會員的性質。但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與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擔任召集人,強化了兩會的色彩。而大陸官員是以海協會專家、顧問身份參與經合會,據媒體分析,這意味在必要時,國台辦還是可以介入。

是"溝通平台"還是"太上機構"?

經合會的成立將作為ECFA簽署後,保障早期收獲清單順利實施及後續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及爭端解決機制等四項協議商談如期開展的溝通平台。台灣經濟部長施顏祥指出,在完成協商前兩岸若有投資爭議,除了透過一般事務性協商外,經合會不排除也會是個解決爭議的平台。

不過,從ECFA完成簽署到經合會正式成立,台灣在野黨不斷質疑,經合會將成為幕後黑手,是個不受監督的太上機構。民進黨發言人鄭文燦強調,經合會的組織定位、運作方式等,必須在國會監督下進行,不是採空白授權方式成立,儘管馬政府在外界批評聲浪下將經合會做些許調整,但民進黨認為將經合會透明化、陽光化、接受國會監督,才是正軌。

但台灣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表示,經合會不是常設組織,沒有專職人員,更沒有編列預算,只是兩岸兩會下的協商平台,因為成員都是政府機關的官員,必然受到行政系統規範,且依法接受國會監督。

馬政府指經合會非特例

經濟部次長梁國新也以台灣和中美洲友邦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例指出,當中也都有類似經合會的安排,絕對沒有空白授權或讓渡主權的疑慮。

儘管馬英九政府極力澄清這是比照國際經貿協定的作法,但有台灣媒體分析,以往兩岸經貿互動,台灣都是先形塑政策後,再進行兩岸鋪陳。但這種主動權,隨著經合會的運作,將完全改觀,北京可輕易藉由經合會的地位,對經貿議題提出看法或具體要求,等於是影響甚至是主導決策。

支持兩岸統一比例持續下降

馬英九政府上台後,雖然積極改善兩岸關係,但根據陸委會公佈最新民調,支持兩岸統一的比例持續下降,主張"盡快統一"僅有1.2%,"維持現狀、以後統一"的比例也只有7.1%,兩者加總不到一成;而"維持現狀,以後獨立"的比例,達到17.6%,為近六年新高,主張"盡快宣佈獨立"的比例,有6.4%;主張"廣義維持現狀"民眾達八成七,仍有相當穩定性。

對於北京政府對台灣政府的態度,民調結果顯示,認為"不友善"達51.6%,遠高於"友善"的34%。另問及北京政府對台灣人民的態度,回答"不友善"也有48.3%,高於"友善"的39.3%。

陸委會這份民調是在兩岸第六次江陳會結束後的去年12月24日至27日進行。

作者:尼爾(台北)

責編:嚴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