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兩會評述:中國改革遭遇左派狙擊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6年3月5日

在中國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召開前夕,本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擱置了物權法草案。據德國之聲記者在北京的實地觀察,人大常委會這一不尋常的決定源於一位北京大學教授日前發表的公開文章。結果,不僅下周即將召開的人大會議將因此黯然失色,中國25年的改革進程也在左派狙擊手的冷槍下顯得踟躇不前。

https://p.dw.com/p/84Wk
中國人大於3月5日揭幕圖片來源: AP

此前,物權法的起草已經醞釀十年,在本屆人大也上下反復討論、修改了四年,作為一部全面保障私有財產權的法律草案,本來有望成為中國改革25年以及中國法治建設的一座里程碑。但不久前,一位鮮有人知的北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授」鞏獻田上書人大,質疑這部法律草案有違「社會主義憲法精神」。這是繼郎咸平、劉國光早先分別挑戰中國主流經濟學之後,左派陣營對中國政學界日益上升的「政法系」的第一次阻擊。

為此,2月25日,北京法學界有關專家在人民大學召開了一次研討會,正式回應了來自左派保守陣營的攻擊。雖然在許多中國法學家看來,鞏獻田的文章充斥著邏輯混亂、陳辭濫調,有恍若隔世之感,但幾乎成功地迫使人大在審議物權法的議程上回到了四年前的原點,極盡凸顯中國立法機構其民意代表性如何之弱、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如何滯後、以及陳舊的意識形態如何在在阻礙著中國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改革進程。

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劍教授說,中國現行憲法有足夠的彈性,討論中的物權法草案與之並無衝突。他對德國之聲記者表示,他的研究同樣非常關注心社會公正問題,但是,「鞏獻田關注的社會公正與否並不僅是結果問題,而是制度保障問題,即實現社會公正的程序問題。」曾經以1992市場經濟改革社論名動一時的「皇甫平」,近日也在中國媒體現身,坦承中國行政體制改革滯後,造成改革失去方向和動力,暗示14年後中國改革再度面臨根本選擇。

但是,作為中國頂尖的人大制度專家,蔡定劍更尖銳的指出,司法上的程序正義固然重要,中國在這幾年也取得了相當進展;但是,政治程序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人大的立法效率低下,已經妨礙了社會公正的制度建設,比如關係到中國大多數人切身利益的物權法的通過。

此間分析家也注意到,作為中國僅有的合法民意代表機構,其立法規劃竟然被一紙缺乏充分依據的文章所動搖,不僅證明了這一機構民意代表性的不足和立法程序上的隨意性,更暴露了當下中國政治氣候的左傾和保守;而且,這一保守的政治氣候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共高層仍然堅守僵化的意識形態教條。

對於當下中國,經濟政策上崇尚新自由主義、而意識形態偏向保守、同時社會和政治控制維持威權──構成了一個「晚期威權主義」體制,在1989之後成功維持了政權,雖然緩慢而被動,卻也促進了政經分離的若干改革,承認並加入了國際秩序。胡溫政府接手以來,儘管嘗試了各種理論可能,包括歐洲式的社會民主道路、黨內民主先行、以及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等等,在國際和國內社會的壓力下,在社保、教育、人權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具體改革,但是政治層面的改革停留在「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中國第四代領導層意識形態趨於極端保守,甚至以北韓、古巴為師,正在對中國總體改革產生實質性的「倒車效應」,也喚醒了許多極左「僵屍」。

一時間,中國威權體制下原本脆弱的協商政治空間被保守話語栓塞,原本有限的改革共識隨之淹沒,更為迫切的政治體制改革則被擱置,中國晚期威權所追求並依賴的「法治政府」也因此困在意識形態保守教條的鐵籠中。外界因此很難想像中國高層能夠推出任何有想像力的全盤改革計劃,未來的任何創新或者改革可能更多的是偶然之舉。

上海著名自由派學者朱學勤日前接受德國之聲記者訪問時表示,「中國的改革寧快勿慢,寧改勿停」,否則,後果難料。

吳強(發自北京)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