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六四集會「三多」的啟示與中國外交掌門人

2011年6月12日

本周,香港媒體在關注中國大陸新聞時的焦點主要有:今年參加香港紀念"六四"的人數為何特別多?中共"十八大"後,誰將成為中國外交的掌門人?

https://p.dw.com/p/11Ytn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每年都舉行六四燭光集會圖片來源: AP

香港《蘋果日報》針對今年"六四"紀念活動香港出席人數眾多發表社評,題為《今天香港人有了中國人身份的認同》。社評寫道:"相當多媒體講到,今年六四燭光集會的突出之處是:人多;年輕人多;大陸自由行來港參加集會的人更明顯增多。這三多背後反映的是什麼事實?又代表什麼意義呢?首先,人多不是一般地多,而是料想不到地多。料想不到是因為: 1,今年不是逢五逢十的大紀念日; 2,今年六四恰逢連續三天假日的第一天,離港的人多,因此集會的人應會減少; 3,司徒華去世,民主派內爭不止,號召力下降; 4,警方採取了一些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阻攔措施。考慮到這些因素,那麼今年人數可以說是破紀錄的多。"

示威針對中聯辦

社評寫道:"回歸以來,儘管董曾兩任特首都使港人不滿,但多數人會認為這只是香港內部管理的事,即使23條立法最洶湧的時候,市民對中央的評分還是較高的,尤其是中央對港政策,多數人仍相信港人治港。因此 03年儘管有50萬人上街,但同一年的六四夜也只有五萬人。當時香港人多沒有把對香港的不滿算到中央或大陸頭上。這兩年中央對香港的干預從幕後走到台前。尤其去年中聯辦就政改直接與民主黨溝通和達成妥協,一方面使市民感到特區政府真是已經「廢」了,另方面連民主派都漠視政改是香港自治範圍的事而向中央直接訴求,更證明香港的好事壞事都與中央或大陸有關,於是種種示威也把對象從政府總部轉移到中聯辦也。"

港人對中國人民的苦難和無權狀態日益感同身受

《蘋果日報》的社評繼續寫道:"中央直接插手香港事務,香港人就不能不關心中國的發展與變化。在河水不斷犯井水的情況下,井水也無法不觸動河水了。劉曉波、趙連海、艾未未在香港引起極大反應,平反六四、促中國政治改革,使香港市民更感切身。這是維園連續三年人數達十五萬的主要原因。……大陸自由行和大陸在港學生參加六四集會的大幅增加,六四夜支聯會攤位的義工及職員說,「幾乎全日大部份時間要用普通話同人對話」。須知能夠來港的學生和旅客,在大陸已不屬最受壓榨的底層了,連這些人都不顧威脅和自身利益參加六四集會,說明香港人的六四訴求和大陸人是一致的。從他們身上,香港人看到大陸人並非都是刁民與惡客,他們的苦難與無權更甚於香港人。……香港人過去多數相信一國兩制,認為香港可以在中國那主要一制之外獨自發展;現在我們認為爭取中國有較好的未來,是同香港息息相關的事,可以說六四訴求使香港許多人因此有了中國人身份的認同。特區政府推行國民教育的目的,不是要香港人有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嗎?什麼奧運成績、宇宙飛船奔月,什麼升旗禮唱國歌都無濟於事,那只是對政權的認同,徒增「來世不做中國人」的疏離。真正使香港人有中國人身份認同的事,在於對中國人民的苦難和無權狀態的感同身受。歷史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這也是今年六四集會「三多」的啟示,中國掌權者能領會這啟示嗎?"

李源潮是可能人選

《明報》則發表內幕分析文章,題為《誰是下一任外交掌門人》。 文章出人意料地認為,李源潮可能接替戴秉國成為中國外交的掌門人。文章寫道:"自從10年前副總理錢其琛退休後,外交掌門人的地位就有所降低,唐家璇和戴秉國都只是國務委員,而且也都未入決策核心圈的政治局,等而下之的外長更只是執行者的龍套角色。有識者指近年中國外交欠缺總體設計規劃,對一些國際熱點地區的應對顯得軟弱無力,就是與外交掌門人未能參與高層決策,而且職業外交官欠缺全局政策觀有關。"

文章寫道:"在明年十八大的接班團隊中,外交掌門人不一定非要是外交官出身。現任中組部長李源潮是可能人選之一,李於1990年代曾在國新辦及其前身中央外宣小組工作過不短時間,近年來他在外交場合也十分活躍,除負責吸納海外人才的千人計劃外,也是中日幕後外交推手之一,最近更頻繁率團出訪和接見訪客,還專門與第三批全國公選高級外交官座談,提出外交官「知大局、講政治、懂外交,忠誠、負責、嚴謹、守紀」的17字箴言。未來他以政治局常委之尊協助習近平主管外交事務,並統籌港澳台僑事務,似也順理成章。此外,明年鐵定入局的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兼政研室主任王滬寧,也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出身,精通英法文和國際法,近年他與中辦主任令計劃一道,隨胡總遍訪各國,經驗豐富。未來他以政治局委員兼任副總理或國務委員主管外交,也不無可能。"

李華 摘編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