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剩下的都屬於你》-作家徐星亮相法蘭克福「小說工廠」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2月16日

「你到了這塊大陸燈紅酒綠的盡頭,在這麼一個醉醺醺的黃昏裡,你心裡充滿了寂寥,你不能再前往,你以為總會有無限的什麼,會鼓舞著你去刨根問底,鼓舞著你心底裡殘存的對神秘的一絲渴望。現在你知道一切都是可知的,剩下的就是這些,用不著你費盡心思,剩下的就是這些,這些都屬於你……」

https://p.dw.com/p/60Bf
德文版新書封面

12月14日晚間八點半,法蘭克福的「小說工廠」 異常擁塞,中國作家徐星與他的德文譯者伊米.施韋格(Irmy Schweiger)一同朗誦了倍受好評的新作《剩下的都屬於你》。徐星曾在柏林、海德堡生活過數年,隨後回國,再又赴德,如此反反復復,目前的身份是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的客座講師。

中國沒有失業者,只有待業者。這麼說來,作家徐星正式從1983年起就在待業了。不過確切地說,他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業游民--如果散漫的文字游戲也算是一種職業的話。

「先鋒派作家」這頂帽子扣在徐星的頭上是有些大了。二十多年前,他是就著全聚德烤鴨店裡的香氣創作了《無主題變奏》。如果徐星也是「星」,昨日星辰昨夜風也許多少是被人有些淡忘了。十年磨一劍也好,重出江湖也好,徐星說:「我就是要寫不一樣的小說,現在也還是這樣。要麼不寫,要麼寫不一樣的。我不知道我要寫什麼,但是我知道我決不會寫什麼。」

那麼,《剩下的都屬於你》究竟如何不一樣呢?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從中國到中餐館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說,都不是這個時代的英雄。他們似乎永遠生活在路上:騎車漫遊、西藏之旅,最後流浪到了德國,在大舅媽開的中餐館裡,用客人吃剩的菜做「五鮮湯」。

徐星自己的個人經歷也夠得上一部「非英雄」主義的漫遊歷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徐星的父母下鄉插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年僅十歲的小徐星獨自返回京城。一個弱小的孩子如何在大都市裡用稚嫩的手臂開路?有了這段人生體會打底,不難理解,徐星最擅長的就是描寫漂泊旅途上雞零狗碎的尷尬事。

徐星承認,他書裡的主人公不具備什麼個人資源,流浪的經歷也多少表明他們是倒楣蛋。他們看待事物的邏輯簡單明了:1.這世界的美本來就不多;2.僅有的所謂的美已被擁有資源者控制;3.剩下的一部分還有人互相爭奪,希望從中多撈到一點;4.那最後剩下的沒用的東西、沒用的生活就「都屬於你」了。「現在你知道一切都是可知的,剩下的就是這些,用不著你費盡心思,剩下的就是這些,這些都屬於你……」

作為中國第一批後現代主義作家之一,1989年,徐星曾經赴西柏林藝術大學講學,但他沒有選擇留在「沉悶」的德國。他說,是好奇心驅使他四處漂流,直到現在,還沒有紮根落戶的想法。在這一點上,他和他筆下的主人公一樣,也是因為質疑現世的一切可以預知的狀態而迎向未知旅程的。

(亞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