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下令立陶宛大使離開 專家:中國嚴重報復可能性低

2021年8月12日

在中國周二(8月10日)宣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後,立陶宛駐華大使周三證實她被通知得盡快離開中國。專家分析,若中國對立陶宛施行嚴厲的懲罰,此舉將影響到中歐投資協議獲核准的機率。

https://p.dw.com/p/3yrtv
Litauen China Flaggen
中國與立陶宛因台灣代表處一事所發生的外交摩擦受到各界關注。圖片來源: argus/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 立陶宛駐華大使米克維切涅(Diana Mickeviciene)11日向媒體表示,她已被要求離開中國。她說,自己剛回到北京,就被告知必須盡快返回立陶宛。她通過電郵告訴法新社:「我剛剛抵達北京......就被要求盡快離開。」

米克維切涅補充道,她必須接受為期21天的強制檢疫,但一旦檢疫結束,她就會離開,並且必須立即行動。同日,中國外交部重申,立陶宛允許台灣政府以「台灣」名義設「代表處」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中方有權也應當做出正當合理的反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說:「我們再次敦促立方不要誤判中方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切實履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為兩國關係的穩定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10日,北京因不滿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的名義在其境內設立辦事處,要求立陶宛召回其大使,而中國也將召回其駐立陶宛大使。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 )接受「波羅的海通訊社」(Baltic News Service) 訪問時表示,作為主權獨立國家,立陶宛可以自行決定與哪些國家發展關係,而缺乏相互尊重的國與國關係是無法被接受的。

他強調,立陶宛與中國建交後,一直實行「一中政策」至今,並說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否則若對話成為單方下最後通牒,這樣的做法在國際關係中是不被接受的。

專家:中國能採取的實際行動有限

面對中國罕見以召回大使的方式向立陶宛施壓,部分歐洲專家認為,中國試圖阻止部分歐盟國家在以原則為基準的方式與中國交流時,也對台灣採取友好的立場。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的主任揚達 (Jakub Janda) 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立陶宛政府官員從捷克與台灣交流的經驗中學到的是,當一個歐盟成員國試圖與台灣建立友好關係時,他們往往會收到中國的威嚇。

Belgien | Präsident Litauen Gitanas Nauseda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 )接受「波羅的海通訊社」(Baltic News Service) 訪問時表示,作為主權獨立國家,立陶宛可以自行決定與哪些國家發展關係。圖片來源: Olivier Matthys/REUTERS

他說:「中國不喜歡台灣在國際上受到認可,所以對歐盟國家來說,雖然給予台灣更多國際承認是一個層次較小的步驟,但對中國來說,卻是個重要的舉動,這也是為何中國要召回駐立陶宛大使。」

在中國宣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後,中國官媒環球時報10日在一篇報導中引述中國學者的觀點,表示如果立陶宛不糾正其在台灣問題上的錯誤的話,中國不排除「斷交」的可能性。

揚達分析,如果中國真的用非常強硬的懲罰立陶宛的話,此舉將削弱中歐投資協議生效的機會。他說:「目前中歐投資協議在歐盟議會中被凍結,原因便出在中國的行為。中國需要歐盟作為一個主要的貿易市場,也需要歐盟在其與美國的對抗中,成為潛在的政治盟友。」

歐洲研究組織「中東歐中國觀察者」(China Observer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的負責人卡拉斯科娃 (Ivana Karaskova) 卻認為,在中國祭出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的舉動後,歐盟國家對於如何發展與台灣的關係可能採取觀望態度,因為他們希望評估立陶宛的舉動可能產生的影響。

她告訴德國之聲:「有鑑於北京和維爾紐斯之間沒有共同的議程,以及立陶宛和中國之間相對較低的經濟合作水準,中國不太可能真正施行嚴重報復。」

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的揚達指出,中國的作法等同於與部分歐盟國家做單邊的脫鉤,他們希望透過此舉讓這些歐盟國家知道,他們需要決定是想跟中國做生意,還是「要成為美國的魁儡」,發展與台灣的關係。

他說:「對中國政府來說,如果對在中國營運的歐洲公司進行嚴厲懲罰,他們將失去讓中歐投資協議獲得歐盟議會批准的機會,同時,中國將嚇跑任何想在中國做生意的歐洲公司。 」

卡拉斯科娃與揚達都認為,在歐盟與中國關係漸趨緊張的同時,台灣確實有更多空間在不同領域推進與歐盟國家的關係。 卡拉斯科娃表示,確實越來越多國家對中國感到厭倦,因為中國並未實現其做出的投資承諾,而對歐盟國家對中國的出口也沒有大幅增加。

她向德國之聲表示:「上一次17+1峰會揭露了中國如何對待歐盟國家,這也讓一些中歐和東歐的國家或多或少開始抵抗中國。這些因素會使台灣獲得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