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哭笑不得:「上帝、洋鬼子與猴子」讀後感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2月23日

本網「德國記者體驗中國系列」之二的「上帝、洋鬼子與猴子」一文發表後,很快就收到大量讀者來信,對該文作者-德國「明星周刊」駐中國記者索普提出批評與質疑。本網推出這一系列,目的是讓德國記者從職業活動以外的視角談談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和感受;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不管作者們描繪的中國圖畫如何,這畢竟是瞭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好機會。

https://p.dw.com/p/4hmX
讀懂中國,談何容易圖片來源: AP

編輯先生,您好:

我一直是貴網站的忠實讀者,客觀的視角和深入的觀點一直是貴網站文章最讓人稱道的特點,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今天,看到網站上這篇題為《上帝、洋鬼子與猴子(德國記者體驗中國)》的文章,卻頗有些不同的感想。
作者以調侃的筆調,描寫著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或許他頗覺幽默。不過在我看來,很可惜,至多只是覺得有些「哭笑不得」。在此擷些語句,與編輯先生分享。「有時,司機想,大鼻子肯定很笨,學不會中文。他們不時地抻一下我手臂上的汗毛,哈哈大笑。也難怪,外國人是猴子嘛!中國人的手臂和腿上不長毛。」不知道德國是不是喜歡和異鄉人開這樣的玩笑。至少,在中國,除非是非常相熟的朋友,不然我們喜歡在交際時保持一定的距離,正如人所共知的,中華民族是內斂和含蓄的民族。

「一個星期日的早晨,我與明星周刊攝影師沃爾夫一起來到天安門廣場,觀看有數千人誠惶誠恐參加的升國旗儀式。」誠惶誠恐這個成語用的真是很妙,但是作者先生不覺得用「充滿敬意」抑或是「激動萬分」之類的詞,會更貼切嗎?正如你們德國人一樣,我們中國人一樣熱愛我們的國家,而參加升旗儀式正是表達這種感情的一種方式,看著那些自願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眼中所含的淚水,我想作者先生能稍許體會一些。至於那個所謂上帝烤制人的典故,我就不說什麼了,反正去過中國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包子還是饅頭,中國人都只吃蒸的麵食,歐洲人才是吃烤麵包的。

作者先生有一點沒有說錯。中國夢想成為超級大國,但卻背負著過去五百年從世界大國收縮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沉重恥辱。中國人從不掩飾他們重興千百年漢唐盛世的信心和決心,希望「西方文明世界」和我們共同見證這一天。

說到所謂「外國記者」,我想到未及百年前,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在他的中對所謂「中國通」的描述,限於篇幅,只摘抄一段:

「他不一定是未受過教育者,其實他或許是個出色的新聞記者,一面注視著政治顧問的活動,一面照顧些借款傭金,他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內,或可蒐集很詳細的情報;這個限度是他不能講三個以上綴音的中國語言,而依賴他的會講英語的中國朋友以供給資料,但是他總能繼續他的事業。…………他因是必得(because of that,he have to)坐一輛汽車。汽車的作用不光是代步的工具,它是一座活動的碉堡,使他與中國社會相隔離。他不願離開他的汽車,也不願離開他的文明的自傲……」

得益於中國,很多「外國記者」享受高薪,過著舒適的生活,不過看來,他們並不領情。

感謝你的閱讀,言語不暢之處,還請見諒。祝健康!

讀者Z於2004年2月22日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歡迎讀者來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