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喜中有憂 中國經濟忐忑邁入2021

Clifford Coonan
2021年1月4日

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是唯一一個實現經濟增長的大國。不過,整體疲軟的全球經濟、並未平息的貿易戰,仍有可能拖累2021年的中國經濟。

https://p.dw.com/p/3nUjz
China Wuhan Baustelle
中國經濟面臨的難題之一是債務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與正遭受又一波疫情肆虐的眾多其他國家相比,踏入2021年的中國儼然「風景這邊獨好」:經濟在增長、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最近將中國2021年的增長預測值上調到了8%,其他評級機構也做出了相似的判斷。
不過,中國經濟2020年遇到的挑戰,2021年仍將繼續存在。儘管有著強勁的國內市場,但是中國經濟依然高度依賴出口貿易。

儘管中國與歐盟剛剛完成了雙邊投資協議談判,但是北京依然亟需改善與美國的關係,從而讓美國政府重新允許向部分中國科技企業供應美國的高科技產品。況且,由於打壓香港民主運動、在新疆推行強制勞動、疫情初期處理失當,中國的國際形象已經嚴重受損。

中共百年慶典

周年慶典總是在中國政治裡扮演重要角色,中共建黨100周年自然也不例外。2021年的北京街頭注定紅旗招展。分析人士認為,集黨政軍權力與一身的習近平將會在2021年進一步強化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力。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的經濟學家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就對德國之聲表示,2021年,中國當局將把經濟復甦、宏觀經濟穩定、民眾幸福感視作建黨百年慶典的重要環境。

Xi Jinping I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 China regieren I Hardcover
2021年將是中共建黨100周年圖片來源: Isabel Infantes/Xinhua/Imago Images

經濟內循環

對於習近平而言,「雙循環」是下一階段經濟戰略部署的重點,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內循環」,強調依託於本土市場的生產、銷售、消費,同時提升中國經濟的創新能力,實現產業升級。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著手降低對海外市場經濟依賴性的重要訊號。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指出,中國今後必須要在依託內循環與參與全球經濟之間取得平衡。「近期中國出口貿易額猛增,這很有可能只是暫時的。長期來看,由於西方國家2021年經濟復甦依然十分艱難,中國的出口貿易必然會出現下滑。」

前些年北京力推的「一帶一路」,如今也面臨資金緊張。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統計數據指出,作為中國最主要的兩大對外發展援助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貸款發放量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從2016年的750億美元下滑到2019年的40億美元。

債務風險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經濟工作小組的會議上,還有一個高頻關鍵詞:需求側改革。牛津大學的馬格努斯指出,如果北京願意承擔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的風險,需求側改革確實具備拉動消費、減輕不平等狀況的真正潛力。「但是和很多人一樣,我對此表示懷疑。」

主管經濟事務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是需求側改革的重要推手。保爾森基金會智庫研究員宋厚澤還認為,隨著劉鶴全面主管中國經濟事務,降低金融風險正在重新成為政府關注的焦點議題。對於中國科技巨頭而言,這並非好消息。目前,中國反壟斷部門已經出爐了草案,旨在制止網路巨頭的排他性策略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則放出聲音說,將打擊「大型資本的無序擴張」。

China Hauptquartier Ant Group in Hangzhou
螞蟻金服上市計劃在最後一刻被中國當局喊停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就在兩個月前,阿裡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上市計劃在最後一刻被中國當局喊停,此後,馬雲創立的阿裡巴巴集团還遭到了反壟斷部門立案調查。

對於中共政權而言,全面維持社會穩定是鞏固政權的關鍵。而居高不下的債務,則會威脅社會穩定。2020年,中國經濟的總體債務規模已經達到了GDP的2.8倍,創下歷史新高。如何在維持穩定的同時,來推動沉痾已久的國企改革、推動「去槓桿化」,將是中國經濟近期面臨的重大挑戰。

拜登的中國政策

2020年,中國與亞太地區的貿易夥伴簽署了重量級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習近平藉機將中國包裝成自由貿易的旗手、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習近平還表示,中國有意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但是,RCEP墨跡未乾,中國就對多種澳洲产品加征懲罰性關稅,以報復澳洲政府要求獨立調查新冠病毒起源的表態。中國的這種行為,讓外界對其「支持自由貿易」的表態充滿了懷疑。

12月底,中國與歐洲還完成了雙邊投資協議的談判。許多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正在利用拜登上台前的契機,阻止歐美聯手對抗中國。由於川普的破壞性政策,歐美關係在過去四年中處於緊張狀態。

中美關係在過去四年中也出現了重大倒退。而且,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中美關係對全球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各方現在都對拜登新政府持觀望態度。

儘管中國有著全球各國中最為完整的產業鏈,中美貿易戰依然暴露出了中國經濟的薄弱環節。在高端半導體領域,中國對美國技術的依賴性尤為突出。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對德國之聲表示,假如拜登政府真的強化與亞太、歐洲傳統盟友的關係,中國在與其他國家談判時將更難以獲得好處。

China Chip Produktion
在高端半導體領域,中國對美國技術的依賴性尤為突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

就目前趨勢判斷,拜登上台後很有可能積極修復與各國的關係。現在的疑問是,美國會否重返以往的柔性接觸中國政策,還是會繼續川普的強硬姿態。

香港難題

過去幾年,北京不斷打壓香港的新聞自由,還出台香港《國安法》撼動香港的司法獨立,這已經嚴重損害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儘管如此,香港在2021年仍將迎來120起到130起IPO上市,吸納420多億歐元的資金,規模有望突破2010年的紀錄。當然,大多數IPO上市都是來自中國內地企業。孔誥烽指出,香港離岸金融中心的地位對於中國而言依然無可替代。「國安法固然能一時止住市場的不安情緒,但是這部法案的長期金融或經濟後果要到2021年之後才會逐漸顯現。北京依然不確定是否能有效控制住香港的精英階層。」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