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在德國讀博士

2011年3月12日

作為一個發達的工業國家,德國因其先進的科研水準吸引了眾多的人才來這裡攻讀博士學位並進行學術研究。在這個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國家,博士該有多難讀?

https://p.dw.com/p/10XfP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隨著人們受教育水準的提高以及當下對高科技人才需求的增加,很多人願意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後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自1993年中國開放了留學政策以後,出國留學有如一場蝴蝶效應,一發不可收拾。在頻繁的國際性學術交流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選擇出國讀博。

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給出的數據表明,至2009年德國已招收了近三千兩百多名中國學生來德國讀博士。尤其近幾年,每年新增的中國博士生數量都在兩百到三百人左右。德國作為中國學生留學首選的國家之一,從1901年至今已先後出現了96名諾貝爾獎得主,並且在機械,化學,物理,醫學等領域,德國長久以來一直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廣泛的國際性學術交流

位於歐洲的心臟,德國不僅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也因其眾多國際學術界知名的科學家,使得德國與其他各個國家間的學術交流異常的頻繁。僅2011年德國就將有285個國際性的博士研究課題。

楊振宏曾隨其導師去英國參加過一次學術會議,他認為"學術交流有很多積極的方面,走出實驗室,甚至是走出德國,來見世界範圍內你的同行的時候,視野一下就開闊了,對自己的研究非常有幫助 。"同樣計算機博士徐知也表示他的導師"經常可以在大學裡面,邀請不同的世界各地的教授專家來到學校做報告,也有機會和他們交流我們的學術進展。"由於眾多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德國的博士生大多使用英語發表其學術報告或研究成果。

嚴謹的治學態度

德國大學對於學生的要求相比其他國家要嚴格很多,博士也不能例外。已經獲取了清華大學物理學博士頭銜的劉星,現在正在德國繼續他的博士後研究,在談及德國的科研領域,他說:"我們這個領域的第一個實驗是在德國做出來的,德國的這個領域是世界上最好的。" 在讀博士期間,他也曾在美國做過科研,就德國和美國科研氛圍的比較,他認為:"美國比較push(推),但德國在該休息的時候,還是比較放鬆的,德國也更規則一點。美國主要是強調新的想法 - 一種概念性的東西,德國這邊主要是積累性的東西。德國的科研更加嚴謹。"的確,對於嚴謹認真的德國人來說,做學問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剛剛開始博士研究的楊振宏也切身感受到了德國人學術上的嚴謹:"我的導師是德國神經基因學的創始人,他在科學上特別嚴謹,我們做出好的結果,他很高興,但他會反復細考實驗過程有沒有破綻,結果是否真實。即使有一點他不滿意,也要拿回去重新做。"

異國他鄉的生活

遠在異國他鄉,作為來自中國的外國學生,難免要克服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差異。 談及語言問題劉星表示:"我只學了一點點德語,日常生活上是夠用的,但和同事交流上還是會有問題。"在德國讀博士的學生一般在學術上使用英語,但為了生活上的方便,並且處在相應的語言環境中,很多人還是會學習一點德語。德國人雖然看起來很刻板,但相處起來,很容易便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和友好。

劉星在談到和德國同事的相處時說到"德國組裡的同事和我的關係都是不錯的,他們有什麼party(聚會)都會叫我去的。"楊振宏的導師也曾很熱心的幫助過他,"生活方面,他非常關心你,給予很多的照顧。比如我找房子,他還給我很多建議,並交待給秘書,簽證,申請獎學金方面他也幫助了我一些。"在德國的留學生一般都會持有申根簽證,這為歐洲旅行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長假像聖誕節,復活節都會去周邊國家,我去過不少的地方。"酷愛旅遊的徐知已經游歷了歐洲大部分國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經歷了不同的人文地理和風土人情後,視野會變得更加的開闊。

作者: 夢圓

責編: 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