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大地震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化多持久?

2008年5月31日

本周,香港媒體繼續聚焦中國四川地震及其後續效應,其焦點是到底如何看這次大地震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化,以及中國是否已做好準備迎接這一變化,這一變化是否能夠長久。

https://p.dw.com/p/EAEH
震後家園何時才能重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香港《明報》本周發表題為《汶川地震與現代化中國》的署名評論文章。文章寫道:「汶川地震是上天給中國帶來的一場巨大的災禍,短短數分鐘內便造成逾6萬性命的喪失、30萬人的傷痛、千億計的經濟損失。但從辯證的角度看,若能通曉反制之道、善用之理,汶川地震帶給中國人的除了人命財物的損失和心靈的創痛,也有積極的因素。……在舉國抗震的過程當中,這場巨大天災的善後工作,至少在4個方面具有積極因素,這就是:轉變境遇、提升效率、能量呈現、新聞開放。」

評論繼續寫道:「汶川地震前,西藏的「三‧一四」事件,幾乎「搞得周天寒徹」,……一場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與此同時也為中國提供了「反扭敵腕」之機會:胡錦濤親臨險地、溫家寶兩赴震區、3天國殤日,如同一組組合拳,擊得反華媒體噤聲、藏獨分子遁形,達賴破天荒由西方的制華利器變為累贅(在德國)。中國在抗震救災中高舉人性大旗,處處顯示出以人為本,……人性與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在中國同樣得到認同與尊重,中國願意做人權的捍衛者。……汶川地震,使中國政府的運作效率和能量得到考驗、提升和充分展現。……而面對震災中央一聲令下,10萬軍人迅速轉場抵達震區,1.2萬傘兵從天而至,後勤保障順暢,其效率不獨令台獨分子心驚,亦讓動輒輕言干預的美國軍方震撼。……中國自然災害非自今日始,但汶川地震的強度則史上罕見,同樣令外界沒有想到的是中國的新聞開放度也數這回最大:外國媒體能去想去之地,中國媒體可報想報之事,這一開放度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評論最後寫道:「進一步看,新聞開放與新聞自由實乃同義,中國如能由此一路走下去,則會走出一片自由民主新天地,中國即由汶川地震浴血再出發,到那時,國人或可在汶川豎立豐碑,上書「現代化中國從此誕生」。」

但香港《太陽報》的另一篇評論卻似乎並沒有這麼樂觀。這篇題為《公民社會已覺醒 北京尚未準備好》的評論寫道:「這次四川大地震,政府主導的救災行動速度與效率令世界刮目相看,也使外界感受到中國公民社會的覺醒。這場大地震將成為影響中國現代政治社會的重大事件而載入史冊。……但紛沓而至的民間組織者使當局猝不及防,似乎給救災增添了許多麻煩,比如災區的道路原本狹窄,志願者的車輛大量湧入,使救災交通更加混亂,而且上萬名志願者的飲食供應也成為一個問題,給原本食物緊張的災區平添了許多負擔。在當局看來,民間組織前往災區,幫忙變成添亂,因此,四川省日前要求,內地民間組織和個人近期不要前往災區。這其實是相當短視的做法。民間組織和志願者在整個救災工作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人力上的支援外,他們可以依據各自的專業進行分工合作,比如,環保組織可進行環境監察,心理干預組織進行心理安慰等,政府如果用其長而去其弊,自然可以將這部分力量充分發動起來,為政府拾遺補缺,但可惜的是,政府對這些民間組織和志願者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分配。」

評論寫道:「如果從更深層次考慮,民間組織與志願者的雲集,加強了對救災過程的監督,使政府的整個救災更加透明、廉潔。……由於民間組織和志願者的中立客觀立場,其揭露出的弊端相當可信、權威。如果當局善於運用,可使整個中國的救災工作更無可挑剔。……可惜的是,當局對今次公民社會的覺醒仍然後知後覺,不僅沒有善於利用,而且還步步為營,多加防?。「天下未亂蜀先亂」,這個古訓在當局心目中根深柢固,生怕一些民間組織和志願者利用今次地震搞事,天災變成政治災難,尤其是當前災民情緒尚不穩定,各種謠言滿天飛的敏感時刻,當局更如驚弓之鳥。胡溫的救災雖然可圈可點,加強了中共執政的合法性,但執政的藝術與能力尚有很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