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如何在北京「深呼吸」?

任琛(摘編)2015年2月6日

北京等各大城市再陷「十面霾伏」,也吸引了德語媒體的注意力。相關文章注意到,雖然中國的煤炭消耗量首次減少,但距離能夠健康的「深呼吸」,還有很長的路程。

https://p.dw.com/p/1EXQZ
Smog in Peking
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五(2月6日)《新蘇黎世報》發表了題為"中國版能源轉型"(Energiewende auf Chinesisch)的文章,描述了中國從毛澤東產煤大國遠景構想到全世界最大新興技術投資方的長征歷程。

文章在引言中寫道:"中國的煤炭消耗量是世界其它各國的總和。同時,世界上沒有任何其它國家向中國這樣如此大手筆的投資清潔能源。而且也很成功:中國的化石燃料開采量已經首次下降。"

生活在北京的作者在文章開頭介紹了中國導演賈樟柯為綠色和平組織拍攝的短片《人在霾途》。記者寫道:"在拍攝的過程中,最讓他感到震驚的是,人們在霧霾的時候也照樣過著平常的生活。這位中國名導演拍攝此片也有他個人的原因。他的父親曾生活在產煤大省山西,死於肺癌。"

作者隨後介紹了北京近日又遇嚴重霧霾的現狀,指出:"新年伊始,這一2000萬人口的城市已經遭受了8次重度霧霾的侵襲。不僅僅是北京,在幾乎所有中國大型城市裡,呼吸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中國環境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有大約90%的中國大城市受霧霾影響。2014年,74個大城市裡,只有8個符合政府關於良好空氣品質的標準。"

並非突破

文章繼續寫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CNCA)今年1月宣稱,2014年是中國14年以來煤炭開采量首次下降的年份。今年的前11個月裡,中國總共出產了35億噸煤炭,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2.5%。雖然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表示,這並不是一個突破。該組織不久前公佈的一份聲明指出,中國的炭粉塵排放量依然幾乎和世界其它國家的排放量總合相等。但煤炭消費量的下降仍然會對空氣品質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指出:"中國幾十年以來一直是一個煤炭大國。這有歷史上的原因。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經想讓這個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國實現自給自足。而煤炭是中國唯一蘊藏量豐富的化石燃料。"

Solarpark in China
2014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設備的輸出能力等於8座核電站。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那麼問題來了……

文章在結尾寫道:"根據國家能源委員會的消息,中國去年光伏發電超過120億瓦的機組並網,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多。這些光伏設施的發電量能頂上8座核電站。在風能上,中國如今憑借其180億瓦的發電量也已經是世界冠軍。國家的目標是:在十年內讓非化石能源在整體能源消耗量中的比重翻番,從如今的10%上升至20%。"

……其中也包括核電站。中國認為核能是環保能源。也將其和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一樣算入清潔能源。而且其中也包括三峽大壩以及其它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區籌建中的數百座水壩。但從環保政策角度上來看,這些大壩又會帶來新的問題。因為它們會把一條大河分為好幾段。新形成的巨型堰塞湖又會改變或毀壞周邊的生態系統。但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煤炭的消費量確實會明顯下降。"

危機之中"深呼吸"

與此同時,德國《商報》本周五也發表文章關注中國大城市的空氣品質。在題為"深呼吸"(Tief durchatmen)的文章中,作者認為,面對北京糟糕的空氣品質,不是完全沒有辦法。

作者在開頭寫道:"印度空氣污染的問題比中國還嚴重。世界衞生組織公佈的受污染程度最嚴重的20座城市中,有一半位於印度。完全看不到中國城市。但如果像我一樣生活在北京,這樣的消息並不能給人帶來多大的安慰。這個城市是中國受污染程度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但危機之中,人們也會變得聰明起來。"

Smog in Peking
北京已是中國受污染程度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hinaFotoPress

作者隨後介紹了在自己家中安裝的遠大空氣淨化器,並聚焦該公司的最新產品。"這是為有環保責任感的公民設計的一款智慧型手機。它比普通手機更厚實一些,裡面裝有能夠測量兩種空氣污染指數的監測器,也能測量電磁波污染和有毒油漆的污染程度。該產品一旦大規模上市,必然會敦促政治層必須有所行動。因為,一個是我知道北京整體的污染程度,然後希望自己所處環境沒有那麼糟。另一個是我知道我身邊的空氣污染程度具體有多糟糕。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作者隨後介紹稱:"很可惜,這個售價為大約1800歐元的手機還比較貴。但它還是有潛力成為新的身份的象徵,讓人表現出自己是最跟得上時代的中國人。除了路易威登箱包和保時捷凱燕以外,這個手機可以成為另一個有意義的補充。無論如何,遠大都是一個不錯的例子。讓人們看到危機可以催生出怎樣的新產品,而這些產品又可以如何敦促政府,不要放鬆政治層面上的改革力度。"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