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61008 TV-Bildung

Bernd Sobolla2008年10月26日

德國素有"文學教皇"之稱的文學批評家馬瑟爾.賴希-拉尼茨基,最近在德國第二電視台舉辦的"德國電視獎"頒獎儀式上,引發了一場"文化大地震":88歲高齡的賴希-拉尼茨基在頒獎台上斷然拒絕了接受電視台頒發給他的終生成就獎。面對全場愕然的觀眾,他報怨有一種受到愚弄的感覺,指責現今電視節目的水準低落,尤其這場低級趣味的頒獎節目,簡直不堪忍受。現在一些文娛節目製作人開始檢討,德國的電視節目是否太粗製濫造缺乏文化素養。

https://p.dw.com/p/FdW4
電視節目的「低俗」已經讓賴希-拉尼茨基不堪忍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在賴希-拉茨尼基的心目中,可能從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尤其是電視節目,而且具有這種想法的人還真不少。許多人可能已經忘了,1945年以前,電影和電視受到獨裁者的濫用,淪為政治宣傳工具,他們沾沾自喜地將其視為優越的德國文化。

1955年,當德國電視一台開播時,"推廣教育"屬於節目播出的使命之一。其它則也像今天一樣,有新聞節目及偵探影片,還有文娛、猜謎、烹飪及兒童節目等。"柏林電視博物館"館長庫比茨表示,今天電視節目的基本結構與從前大同小異,他說:「當初我們是模仿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的模式,創辦了一家獨立的電視公司。那時我們擁有高素質的專家學者參與製作節目。在他們的精心設計下,推出了大量令人至今難忘的高水準的精彩節目。」

特別是70年代和80年代初,可說是德國電視的黃金時代。那時推出的大型製作,如法斯賓德導演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或賴茨的"故鄉",和為數眾多的文化及科學節目,以及提供高級視覺享受,每集10分鐘,介紹100位繪畫大師生平傑作的知性系列等,令人唸唸不忘。此外,庫比茨特別強調了新聞政論節目的重要性:「由著名權威記者-君特.高斯主持的電視訪談節目已成為電視史上的經典。今天的新聞性政論節目缺乏良好的事前準備,這種節目並不是要主持人把麥克風伸到受訪人面前,讓他開講就算完成任務。新聞記者必須與政治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

1984到85年間,德國開放私營電視台,是電視從本質上發生變化的轉折點,因為從這時開始,電視台有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一種稱為"公法電視台",另一種是"民營電視台"。公法電視台至今遵循"聯邦憲法法院"的判決,必須播出新聞資訊和教育節目;而民營電視台是向觀眾推銷他們製作的"產品"。因此,娛樂節目大量興起。

不過,在民營電視台創立的同時,一些新的公法電視台也陸續出現,如:1984年成立的衛視三台、1992年的文藝電視台,以及1997年的兒童頻道和鳳凰電視台等。成立新公法電視台所導致的後果是:電視一台、二台和三台,漸漸將他們的教育和文化節目轉移了陣地,高品味的電視觀眾必須到那些專題頻道去觀賞如"德國藝術家"這樣的專題系列節目。

總的來說,電視台教育節目的時數並沒有減少,但是在大約40個電視台中所佔的比例則嫌微不足道,或許不久之後情況會獲得改善。庫比特表示:「這得看情形了,因為電視現在有了一個強大的勁敵,就是網路。再把話頭拉回到拉尼茨基這邊吧:他的震撼彈爆發之後,網路YOUTUBE馬上就出現了謾罵電視節目負責人的部落格網評。我們等著瞧吧,擁有數十年權威地位的電視遲早將會式微,但我不相信它會完全消失。今天世界公認的一個事實是,如果我們想要在全球化過程中站穩腳步,就必須成為一個具有高教育水準的知性民族。所以說,加大教育投入是當務之急,而電視可以扮演一個更積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