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之聲送走短波

Arnd Riekmann2011年10月29日

短波廣播的時代已經漸漸過去,德國之聲現在將改用新的傳播途徑。不變的是其作為大型國際廣播機構的特徵。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德國之聲多樣的語言文化上,也體現在員工個人命運中。

https://p.dw.com/p/12xP8
德國之聲波昂廣播部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用十幾種語言廣播:其中包括中文、西班牙語、俄語、法語、烏爾都語、普什圖語、印地語等等,通過短波向全世界傳遞訊息。德國之聲最初坐落於科隆,於八年前遷址到西德首都所在地波昂。

國際性是德國之聲的主要特徵。我們用30種語言傳播訊息。有來自全世界60多個國家的約1200名工作人員日夜奮戰在波昂和柏林的廣播大樓中。正因為如此,對於習慣了或者嚮往在國際化環境中工作的人來說,德國之聲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地點。貝克曼(Catherine Beckmann)女士就是這些人中的一位,她的工作是接待參觀波昂廣播大樓的訪客。與多元文化接觸是她還在搖籃裡就開始經歷的事情。貝克曼說:"我媽媽是法國人,我的母語是法語。我生在巴黎,長在德國,後來又在哥倫比亞生活了近十年時間。我上大學的地方是西班牙,後來又在古巴參加了國家考試,曾經在中國和巴西生活過數月。我當然希望將我的這種背景帶入到我在德國的工作中。"

DW Studio Uhr
德國之聲的廣播直播間圖片來源: DW

多元文化是家常便飯

俄語部的編輯布良采娃(Daria Bryantseva)也有著類似的國際化背景。她生於莫斯科,經過奧地利來到德國之聲。

"我在奧地利上大學時候的一個講師就是德國之聲前任台長魏裡希(Dieter Weirich)。他當時請我們那一屆所有的學生到德國之聲來實習。其中包括有來自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和波斯尼亞的學生。我們當時的實習地點還是科隆。隨後,我2001年就來到的德國之聲正式工作,直到今天。"

因為她上大學的地方也非常的國際化,所以來到我們波昂的廣播大樓上班對於她來說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而且布良采娃現在都不知道,她編輯部的同事們究竟來自多少個國家。

"我沒數過。但是我知道的有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的幾個國家。對了,還有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

那她究竟用什麼語言和同事交流呢?

"編輯部內的日常用語還是俄語,但是開會的時候一般都說德語。因為德語有自己特定的表達方式。"

德國之聲的官方語言是德語,但是每個外語組都有自己的常用語言,而這就是所謂的"共同用語",是所有同事都能說的語言,比如在阿拉伯語部:

"阿拉伯語在我們這裡確實是共同用語,當然我們說的是阿拉伯語中的普通話。然而我們的許多同事說的其實帶有各自國家的方言語調。但阿拉伯語是我們大家的共同用語。"

說這番話的是阿拉伯語部主任索裡希(Rainer Sollich)。同事之間在共同用語上達成一致對編輯部的日常工作來說至關重要。索裡希補充說:"我們的同事來自阿拉伯世界的超過13個國家,在德國之聲內部絕對可以算文化最多元的編輯部。"

Deutsche Welle Gebäude
"媒體聯合國"-德國之聲的後面是真正的聯合國所在地圖片來源: DW

個人因素不應動搖客觀態度

如果世界上哪裡發生了衝突,也經常會觸及德國之聲許多員工的個人命運。他們有些時候必須為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擔憂。有些時候,他們和同一間辦公室的同事們有著不同的政治觀點。所有的這一切都使得這裡的工作並不輕鬆,但不管每人有怎樣的觀點,在工作上保持客觀永遠是最基本的要求。特別是在報導自己原籍地區發生的事情時,保持客觀就更為重要,不然德國之聲的節目就會失去受眾的信任。

德國之聲即將停止德語節目的短波廣播,並同時利用新的傳播渠道發布訊息。布良采娃舉了一個她工作中的例子:"莫斯科有一個廣播電台,專門關注古典音樂。我們與其建立了夥伴關係,提供數小時的現場音樂會節目。因為我們有這些節目的轉播權,比如拜羅伊特音樂節和貝多芬音樂節等等。"

阿拉伯語部主任索裡希表示,他所在的編輯部也將走類似的路線。除了通過網路提供移動設備音頻下載服務以外,將更多的注重與其他媒體機構的合作。他介紹說:"我們在廣播以及網路音頻內容方面將為地方合作夥伴們推出三套脫口秀節目。分別針對巴勒斯坦、黎巴嫩和伊拉克地區。同時,我們也會繼續向一些重量級的合作夥伴提供我們的廣播音頻內容。"

作者:Dirk Kaufmann 編譯:任琛

責編:嚴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