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孔子、馬克思和人權

2014年9月6日

中國近30年來的經濟騰飛讓許多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也有許多人感受到心靈的空虛:畢竟金錢不是一切。中國將從哪裡取得價值源泉?中共領導開始重拾孔子的理論並試圖以此鞏固自己的一黨專政。

https://p.dw.com/p/1D4sD
Chinesische Philosoph Konfuzius (551-479 vor Christus) que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京北部的一所私立學校。小學生們正在朗讀孔子有關道德、公正、尊重與責任的著作。如今在中國,孔子處處可見:古典哲學課深受歡迎,孔子誕生地曲阜正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參觀遊人。在國外,孔子學院教授中文和中國文化。中共曾將孔子說成是"逆歷史潮流"並加以鞭撻,但今天卻將它看作是"和諧社會"理論的根基。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學者張鳴認為這一做法有點奇怪:

"當年反孔的執政者,現在不反孔了。他們也在呼喚孔子精神,甚至希望將孔子精神作為一種軟實力向外推廣。但他們所期待的東西恰恰是一些糟粕,有些甚至是強加給孔子的、不是孔子的東西,比如歷代皇帝所推崇的等級、服從、對皇權的崇拜。"

父子之間、師生之間、君臣之間的嚴格服從關係,是孔學的重要內容。中共借之服務於自己的目的。經濟學家胡星斗表示,這"中國的"價值裡又加進一個思維傳統: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國強民富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國強是放在第一位的,國家是一個整體。這一個概念的延伸便是,國家強大了,個人才能幸福。"

中國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旨在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便是回到了這一傳統的思維。幾個月來,宣傳廣告比比皆是:"中國夢,我的夢。"

胡星斗表示:"中國古代,個人要麼淹沒在社會中,要麼淹沒在家庭裡。中國的山水畫裡,人物都是非常渺小的,而不像西方那樣寫實或者崇尚個人,強調個人,強調形體的美。"

Bundesparteitag Die Linke Hamburg Deutschland 2014
馬列主義強調集體利益,而非個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以上對世界的認知帶來以下後果,因為從國家的角度而言,個人權利的缺失無所謂。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中國在民權方面舉步維艱,況且在馬列主義的意識形態裡,強調的是集體的利益,而不是個人。因此中共認為,人權首先是集體的權利:國家的主權以及經濟發展的權利,而不是個人性質的民權。但這樣的理解在中國並不是沒有爭議。為獲得自由的權利,中國人多次走上街頭,比如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示威。著名藝術家艾未未多年來同"人權是西方的產物"的說法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

"人權不是西方的特權,或者說禮品。人權是人類共同的價值。不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它都不允許受到侵害。這應該是一個共同的常識。"

中共利用西方和中國在價值觀上的不同,來維護自己的一黨專政,向民主制度發動進攻。在黨內散發的文件裡,號召黨員"七不講",不講的對象包括西方民主、新聞自由以及公民自決權等。只是,人們越發頻繁提出的問題是,威權的一黨專制制度是否有能力化解現代社會的利益衝突。

Porträt - Ai Weiwei
艾未未:人權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在中國,群體事件頻頻發生。西南地區的昆明市,市民曾因反對修建一座化工廠而引發大規模衝突。政府在打壓這類抗議活動時,一般以"穩定"告誡示威者。但長此以往,中國需要的是自主權。自由派人士認為,只有民眾得到自主權,才能維護穩定。張鳴教授說,從歷史上看,沒有什麼可以證明不應實行更多民主的依據:

"什麼叫做民主土壤?西方也不是土地裡長出了民主。不是這樣的。以前都是非民主的形式。但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需要這個東西了。不能說,哪個國家有這種土壤,哪個國家沒有。沒有這種事。"

為此需要一個公民社會、法治國家以及自由的媒體。有以上經驗的人,不論身在何處,比如在昔日的英國殖民地、今日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都會高聲要求實現民主。北京不無憂慮地觀察著這一切。因為那裡的選舉權最終怎樣落實,將對中國其他地區也產生影響。

也許正因如此,中國領導人選擇"中國夢"作為口號。強國富民的傳統思維可以在這個夢裡佔有一席之地。其他的都排除在外。

作者:ARD 編譯:李魚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