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官熱民冷?中國專家和輿論如何看台灣大選

杜宗熹
2024年1月12日

中國官方選前推出「蘿蔔與大棒」,被視為是要影響台灣的選舉結果。然而受訪的中國學者和陸生都認為,其實這次中國學者和輿論對台灣選舉的關注度較少,這樣的反差是怎麼一回事?

https://p.dw.com/p/4b9be
台灣將於1月13日舉行大選,但中國輿論卻呈現「官熱民冷」的局面,圖為台灣三位總統候選人(左起)賴清德、侯友宜與柯文哲(資料照)
台灣將於1月13日舉行大選,但中國輿論卻呈現「官熱民冷」的局面,圖為台灣三位總統候選人(左起)賴清德、侯友宜與柯文哲(資料照)圖片來源: Pei Chen/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4年台灣總統與國會選舉將於週六(1月13日)舉行,相較於以往,中國專家、媒體人和陸生普遍認為此次大選受關注的程度較低。專家解釋,除了因為中國官方禁止中國學者評論台灣選舉外,也與對台部門希望在選前保持低調有關。而在台灣留學多年的陸生則認為,比起台灣議題,現在中國網民更關心自己的生活。

中國作家:確實較少人關注選舉

筆名「兔主席」的中國政治專欄作家任意,是中共開國元老之一、中共廣東省委前第一書記任仲夷之孫,擁有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經歷。雖然其立場普遍被視為是較為愛國、「粉紅」,但他在微博擁有180萬粉絲,並時常在微信、微博等公眾平台議論國際局勢,是中國年輕世代網民、特別是對政治有興趣的網民,重要的意見參考對象。

任意在選前最後一日(1月12日)發表了「【追蹤台灣選舉!】和平 vs 衝突:台灣之歷史選擇」一文,談到他對本次選舉的最新看法。文中強調,「台灣這次的選舉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很可能決定台灣的歷史發展方向,並由此影響中國大陸,整個的東亞、印太、中美乃至國際地緣政治格局」。

然而,這篇文章也指出,「身邊的中國朋友極少有關心台灣選舉的,幾乎不會對此展開討論」。任意認為,這是由於中國網民背後有個假設,就是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大概率會在這次選舉中獲勝,而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及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都是沒有機會獲勝的。

因此,任意也解讀,不少中國網民僅在去年11月「藍白合」時,稍微關注了一下台灣選情。而當「藍白合」失敗,這些網民的關注度又馬上開始下降。

台灣選舉前的1月8日,兩位遊客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前拍照留念。
台灣選舉前的1月8日,兩位遊客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前拍照留念。圖片來源: Valeria Mongelli/ZUMAPRESS/picture alliance

學者:官方有禁令、看法謹慎

雖然中國官方在選前大動作不斷,採取「蘿蔔與大棒」並行的策略,先是恢復台灣石斑魚出口到中國、之後又宣佈要取消《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12項化工產品關稅優惠,並揚言要對其他產業採取更多措施。然而,相較於以往「高談闊論」的中國媒體與中國的兩岸關係專家,這次選舉卻顯得異常「安靜」。

華東師範大學台籍副教授陳弘信向DW表示,據他所知,中國官方、特別是統戰系統對這次台灣大選「確實比較謹慎」。統戰系統希望「不要去增加雙方的緊張」,「以前講話講得很難聽,也沒有什麼好結果」。加上過去藍營也會向北京抱怨,中國若選前對台過於強硬、威脅性強,反而會影響到選舉結果,「他們也是有聽進去」。

陳弘信說,官方基本上可以完全控制中國媒體立場,所以看起來,這次中國媒體的言論也已定調,就是希望「不要出現太極端的論點」。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國學者告訴DW,這次中國學者和媒體對台灣選舉看法比較謹慎,除了兩岸關係和選情的因素外,也與官方在內部三令五申,要求學者不要擅自評論大選,以免造成不好的效應有關。他說,「我們都有(接到)明確指示,不許評論(台灣大選)」、「當然,官方也避免(個別學者觀點)被炒作」。

不過,這位學者也認為,從心態上來說,他也同意任意的看法,認為中國的輿論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關心台灣大選了,「真的沒人關注」。據他所知,「除了專門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中國學術圈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人公開表示關注了」。

學者指出,中國官方本次已下達禁令,嚴令個別學者不得評論台灣選情。圖為台灣新北市街頭的選舉廣告。
學者指出,中國官方本次已下達禁令,嚴令個別學者不得評論台灣選情。圖為台灣新北市街頭的選舉廣告。圖片來源: Ichiro Ohar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陸生:網民更關心自己生活

而除了學者圈外,本次選舉前相當詭譎的氣氛,也蔓延到了在台灣和海外的陸生當中。曾經歷過2016、2020年兩次大選的台灣輔仁大學博士班陸生胡同學向DW表示,「在台陸生關心這次大選的人確實是變少了,我們學校一些群裡提都沒人提」。

胡同學所說的現象,有部分是受到兩岸政治氣氛緊縮影響,加上赴台陸生逐年減少。中國官方在2020年時以新冠肺炎疫情為由,暫停陸生到台灣研讀學位,但外界普遍認為疫情只是理由,真正的原因仍是因為兩岸關係不佳。

中國部分省份也在選前傳出有幾所學校暫停或取消交換生來台的計劃。台灣海基會副秘書長蔡孟君11日證實,包含吉林、重慶、陝西、廣西等省市都有學校作出相關宣佈,不過台灣的學校還沒接獲中方的相關通知。至於「暫停陸生」的後續政策是否還有變數,仍須持續觀察。

此外,胡同學也表示,他同樣感受到中國政治專欄作家任意在文章中所提,身邊極少中國民眾關注台灣大選,只有在「藍白合」的撮合階段有較大的關注度。

胡同學告訴DW:「主要還是這八年下來,兩岸確實疏遠了。」他認為,與其說中國人民是否向往民主、或是否關心台灣,「更不如說中國人現在更關心自己當下的生活,尤其這幾年大環境又很不好」。

曾在台灣留學8年,2023年夏季才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陸生林同學,也曾親身經歷了2016年和2020年的台灣大選。至於台灣陸生圈對本次台灣選舉是否較為冷淡,林同學表示不確定,「我不會主動和別人聊這個議題」。但他觀察,相較於國民黨和民進黨,身邊有許多在台陸生似乎更青睞柯文哲,「他們覺得柯文哲是一個敢言、有趣的政治人物」。同時,柯文哲對中國模糊的立場,「也似乎更為友善」。

曾來台留學8年的陸生林同學說,許多在台陸生偏好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圖為柯文哲1月7號在高雄的造勢晚會上演講(資料照)
曾來台留學8年的陸生林同學說,許多在台陸生偏好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圖為柯文哲1月7號在高雄的造勢晚會上演講(資料照)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

中港「觀選團」不來了

本次選舉另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在於,由於受到兩岸政治環境和自由行難度增加的影響,以往由中港學者、學生、媒體人、對台相關官員所組成的「中國大陸觀選團」、「香港觀選團」,在這次的大選中幾乎已不復存在。

不過,對於這類「觀選團」消失的原因,兩岸官方目前是呈現各說各話的局面。

台灣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詹志宏在去年12月7日的例行記者會中指出,至當時為止,沒有接獲任何中國大陸觀選團申請來台,「這是過往從來沒有過的現象」。台灣陸委會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中方拒絕放行。

而針對台灣陸委會的說法,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去年12月13日也在記者會上回應,本來就沒有所謂的中國大陸「觀選團」。她指出,民進黨當局無中生有,「炮製假消息並大肆炒作,無非是想抹黑大陸,煽動『反中』情緒,騙取選票」。

而在香港部分,也同樣受到兩岸關係緊張影響,再外加香港《國安法》上路,以往相關人士來台觀選絡繹不絕的情況,也有變化。香港政治專欄作家李先知,去年12月28日曾在香港《明報》的專欄中提到,歷年來香港政黨及傳媒都有觀選團赴台,到當地「取經」及「把脈」。但香港政局改頭換面,涉台接觸的敏感度大增。

李先知指出,據他所知,台灣方面本次並無邀請香港觀選團或安排接待,「就算有,都低調而行,而且全部自費」。同時,香港大部分政黨也無意前往,只有少數例外。例如走中間路線的新思維,在大選前到台灣進修,順便拜會台灣政界;前民協議員馮檢基則以網路電台主持人身份到台灣觀選,預計還將拜會國民黨執政的台北市政府。

不過,雖然中港「觀選團」幾乎都未能成行,這次的大選仍受到海外的中國媒體人高度關注。例如台灣「信民兩岸研究協會」,就出面舉辦了「2024全球華文自媒體台灣大選觀選團」,邀請中文圈的政治類網紅或YouTuber共16人赴台觀選。

而在該團之外,也有一些個別的中國旅外媒體人抵台觀選,包含中國官媒央視出身的中國旅日媒體人王志安等人,也自行來台觀選,並在網上高度熱議台灣選舉話題。

受到兩岸關係不佳、香港國安法的影響,今年中港「觀選團」大幅減少。圖為2023年10月的香港國際機場(資料照)
受到兩岸關係不佳、香港國安法的影響,今年中港「觀選團」大幅減少。圖為2023年10月的香港國際機場(資料照)圖片來源: Emily Wang/AP/dpa/picture alliance

中國專家近期重燃熱情

除了中國台商以外,近期的台灣選情發展,讓中國的兩岸問題專家,對國民黨仍有機會在本屆大選中勝出重燃希望,他們也重新展現出了一些熱情。這是在去年大部分時間中,中國專家和媒體人不曾有過的現象。

中國政治專欄作家任意在選前最後一天發表的文章中就公開指出,「台灣選舉最終結果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誰贏都是有可能的,但國民黨現在看來是很有機會的,並且成功的機率有可能已經超過50%。」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