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 拜習會,禮貌握手背後強硬依舊

鄧聿文
2023年11月20日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拜習會對於中國而言,比對於美國而言意義大得多,被中國輿論塑造為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一次會晤。同時,拜習會並不像表面呈現的那樣「彬彬有禮」,雙方表態依舊很強硬,習近平更是「軟中見硬」。

https://p.dw.com/p/4ZAYj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在拜登與習近平親切握手背後,雙方態度依舊強硬,難以讓人對兩國關係的未來感到樂觀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在拜登與習近平親切握手背後,雙方態度依舊強硬,難以讓人對兩國關係的未來感到樂觀圖片來源: Li Xueren/Xinhu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拜習會對美國而言是管控兩國分歧,對中國而言是減少雙方對抗,目的不同自然對各自的意義不同。從美國的角度看,拜習會不過是拜登在這一年中會見的世界眾多領袖中的一個,雖然拜登也承認美中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從中國的角度看,拜習會則比對美國的意義大得多,它被中國輿論塑造為具有全球影響力,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一次會晤。

在多個具體議題上,拜習會的確達成了合作意象,如建立人工智慧政府間對話,成立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組,特別是對芬太尼進行管控,恢復軍事交流,同意大幅增加航班,擴大教育、留學生、青年、文化、體育和工商界交流等。拜登則重複了去年在峇里島會面期間講的「四不一無意」,重申了一個中國政策。雙方總體氣氛還是不錯的,從拜登握手送別習近平時的滿臉笑容可見一斑。

多數評論家認為拜習會緩和了兩國緊張關係。不過,也僅僅是緩和而已,和中國官媒表現出的某種樂觀情形相反,官方學者並沒有對兩人的會談抱有多高期待,他們認為兩國關係只是有所緩和,談不改善。這種緩和的氣氛到底能夠維持多久,沒有一個肯定的回答。

拜習會並不像表面呈現的那樣「彬彬有禮」

其實,仔細看中美各自發表的新聞通稿,會發現拜習會不像表面呈現的那樣「彬彬有禮」,拜登依然強調對中國要有強有力的競爭,堅守美國和西方的價值觀,承諾盟友在和中國發生衝突時堅定站在盟友一邊,指責中國在西藏、新疆和香港的人權記錄,在新聞發布會上直呼習為獨裁者,等等。

習近平也不客氣,暗批美國抱持零和思維,挑動陣營對立,讓世界走向動蕩和分裂;直接告訴拜登,美國不要有打壓遏制中國的打算,中國有必須維護的利益、必須捍衛的原則、必須堅守的底線;停止武裝台灣;美方在出口管制、投資審查、單邊制裁方面不斷採取針對中國的舉措,嚴重損害中方正當利益,打壓中國科技就是遏制中國高品質發展,剝奪中國人民的發展權利;勸告拜登要瞭解中國的原則底線,不折騰、不挑事、不越界,多溝通、多對話、多商量,冷靜處理雙方的分歧和意外,等等。

可見,雙方表態,依舊很強硬。尤其習近平的軟中見硬,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因為這和中國官媒為這次習的訪美刻意營造的中美應該友好的氛圍有些不合拍。不過,冷靜想想,其實也不奇怪。如果從川普算起,雙方畢竟對抗了五年多,拜登幾乎全部接收了川普的圍堵和打壓中國的政策,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強化,雙方的戰略互信所剩無己了,假如不說沒有的話。積怨日深,豈是一次會面能夠化解的。雖然雙方為這次領導人會面準備了幾個月,也釋放出了一定善意,但在戰略層面,在事關雙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是不可能讓步的。不說美國現在對中國還處於強有力的地位,不會對中國讓步;從中國來說,雖然在芬太尼和恢復兩軍高層對話等問題上,習近平配合了拜登,滿足了美方要求,然而,在釋放在中國被抓的美國公民、人權問題、停止「不正當競爭獲得的優勢」,以及在俄烏戰爭、巴以衝突、朝核問題等方面,習都沒有回應拜登。

一次「技術性的停歇」

事實上,習拜都明白,這場會談以及由此顯示的雙方關係的緩和,只是雙方在激烈競爭中的一次「技術性的停歇」,好比兩支球隊,踢到中場,都使出了看家本領,消耗了很大體能,於是雙方約定中場休息幾分鐘,禮貌地握握手,寒暄一下,補充一些營養,恢復體能,調整戰術,以便接下來再戰。一種高強度的極端惡化的狀態,是不適合競爭雙方長期停留的,長期停留,中間沒有緩沖時間,勢必導致軍事衝突不可,所以需要休息調整,哪怕片刻也好。

但中美到目前這個地步,是無法退,也退不下來的。誰先退,就意味著誰先輸。這和兩個人的爭鬥還不一樣。假如兩個沒有血海深仇的人因為某種原因——比如誤解——鬧矛盾,甚至大打出手,人們也常常會說,有什麼解不開的仇呢,退一步海闊天空。可作為兩個國家,特別是像中美這樣兩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迥然不同、又自認背負著某種特殊使命的國家,一旦陷入敵意螺旋裡,就非得拼出個輸贏不可。

中美根本的結構性矛盾

學者們喜歡用結構性矛盾來描述中美之間的這種對抗關係,用布魯金斯學會中國部原主任李成最近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的話說,美國自二戰以來從未受到過中國如此全方位的挑戰,由此產生了自信缺失;加之近年來美國國內問題叢生,政治撕裂、種族矛盾、貧富差距等問題愈發嚴重,對不同的政治體制、意識形態抵抗情緒也更強;還有,美國的中產階級在過去幾十年中呈萎縮趨勢,而中國的中產階級群體從無到有,還會繼續增長,導致不少美國人認為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這三個方面的結構性矛盾讓他認為,拜習會並不表示雙方關係已經到了一種轉折,美中競爭還將持續下去。李成著重指出的是美國的因素。而誘使美國對中國展開激烈競爭的,是習近平藉著中國崛起的實力過於進取的外交戰略讓美國警覺到中國的威脅。

中美根本的結構性矛盾是地緣政治的衝突,美國要維持世界霸權,中國不僅要重新恢復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在東亞佔主導的地位,用習的話說,還要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這就會觸動美國利益。另外,在美國看來,中國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明和自己格格不入,如果不阻止中國,它在全球的利益擴張會把它的這套體制向全球傳播,進而威脅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這可是美國的立國之本。在這個意義上,中美的競爭是不可調和的,兩者實際是在兩個層面進行對抗,一個層面是國家利益,另一個層面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前者為主,後者為輔。雖然意識形態的對抗是配合地緣政治的較量,但也具有獨立的價值。

正因此,外界看到,儘管中國多次聲明——包括這次——無意挑戰美國在世界的地位,但無法改變美國態度。原因在於,美國認為,是否會挑戰美國的霸權,取決中國的實力是否到了挑戰的程度,而非中國的聲明。實力不到,不聲明想挑戰也是做不到的;實力到了或者接近到了,再多的聲明也沒用。確實,一個國家擁有強大的實力,怎麼可能不想做霸主呢?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走過來的,這植根於人最本質的自私性。你說不挑戰,只能說你認為目前的實力還差一個火候,想麻痺我,不引起我對你的過度打壓。站在美國的角度,一定是這麼想的。所以,只要美國的戰略重點不變,而中國也不服輸不認慫,兩國對抗就難停止。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