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國金融監管新格局

沈凌
2018年3月18日

「銀保合一,直間分離」——中國金融監管新格局的意義何在?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沈凌就此作出分析。

https://p.dw.com/p/2uXOf
Symbolbild China Währung Yuan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傳一個段子說:"中國銀行新成立了一個機構,要管保險業啦"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F. Dufour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微信朋友圈流傳一個段子說:"中國銀行新成立了一個機構,要管保險業啦",為什麼?因為中國兩會期間,傳出金融監管格局的重要調整,保監會銀監會兩會合並,新成立的機構名稱叫做"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這個固然是一個笑話,但是從中也很有意思地可以看出:在過去三會的架構下,保監會本來就是勢力最弱的一支。據說保監會下,地市級機構就只有五家,其他都是根深葉茂。從政治的實際操作角度看,合並保監會,阻力最小,何況原保監會主席也已經在一年前就被拿下了。

那麼從必要性看,為什麼我們能夠看到銀保合並,而證監會到依舊獨立呢?民間的智慧是無窮的,又有個段子說明得簡單明了: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並,因為它們管的機構弄老百姓的錢,比如存款、理財、保險,都是要還的;證監會管的上市公司弄老百姓的錢,都是不用還的。這充分體現了按功能分類監管的原則。

中國金融監管的歷史沿革,從計劃經濟脫胎,那是最大程度的混業監管。因為在原來的計劃經濟下,本就沒有證券市場,或者說在理論上每個老百姓都持有了一股全部國有資產的股份,不能交易,無所謂市場。也沒有保險公司,因為一切風險由政府承擔,政府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保險公司。等到八十年代經濟改革,保險公司和證券市場都慢慢建立起來,我們的監管機構才意識到,這之間都存在這巨大的差異,需要專業知識加以監管,所以,我們的新一代市場化的監管思路,就是分業管理。這個過程直到2003年的銀監會成立,才大致上完成。這個一行三會構架到今天持續了15年。

China Dr. Shen Ling
本文作者沈凌圖片來源: privat

而其實,早在我們完善、建立分業監管構架之前,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已經展現出混業經營的態勢。全牌照成了很多金融機構追求的目標,尤其是保險公司和銀行,其本質都是上面那個段子手說的間接融資,也就是說,你從老百姓那裡搞來的錢是要還的!無非怎麼個還法,銀行是存多少還多少,存的越多還的越多;保險是你出事兒需要用多少,就還你多少。但是整體而言,都是間接融資。因此,最近銀監會和保監會的監管思路越來越趨向於統一,特別是被稱為"償二代"的新保險監管規劃在2012年被確立,更加是模仿了銀行監管原則,對保險資金按照風險導向分類,要求不同風險的業務做出不同的資本金安排,這樣一來,從理論上講,基本也可以把保險公司當做是運作長期定期存款的銀行機構了。

因此,即便在發達國家,最近的監管思路也是要求和金融市場本身的發展趨勢相適應。整合間接金融市場監管,是一個提高效率的監管改革。

而直接金融市場和間接金融市場不一樣。老百姓就是上市公司的所有人,其市場風險是股東自己承擔的。直接金融市場的監管,並不是要求風險和收益的匹配(這個匹配與否交給了投資者自我管理),而是要求訊息的真實和透明,不能存在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股東和企業內部人之間的訊息不對稱和欺詐。這樣一來,證監會所要求的監管方式和專業知識,和銀行為代表的間接金融市場就完全不同,合並也難以產生效率改善,反倒是有"規模不經濟" 的可能性了。

最近幾年,中國經濟越來越依賴於技術創新拉動經濟增長,這也是中國未來能不能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而技術創新拉動經濟增長所需要的金融市場,首先就是直接融資的證券市場。這一點從美德對比中就可以看出來。美國的多層次高度發達的直接融資金融市場給了技術創新最大的可能性,所以這幾年幾乎所有的突破性發明都是在美國實現的,最近美國還有人把特斯拉送上了天;而德國雖然也是位於技術前沿的發達國家,但是金融市場卻是以間接金融為主,所以新的技術創新很難得到資金市場的支持,這幾年來雖然經濟很好,但是德國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技術創新,衛星上天,而是能不能少干點兒活,於是罷工,實現了28小時工作制。這個區別,中國政府從趕超的角度看得很清楚。所以,在金融市場的改革方向上,採取了比較明智的方法,認定了正確的學習對象。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