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暗夜中的白紙運動與彩色的萬聖狂歡

張倫
2023年11月2日

上海,這近代中國現代化歷程的產兒,別號 「魔都」的城市,剛剛通過萬聖節前夜的狂歡,又展示了一次其與眾不同的「魔力」,展現了當下沉悶壓抑悲切的中國社會的另一個面相,一個意味深長的文化圖景。

https://p.dw.com/p/4YJyu
2023年10月31日晚間,上海萬聖節街頭狂歡中的一幕
2023年10月31日晚間,上海萬聖節街頭狂歡中的一幕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萬聖節是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萬聖節前夜」Halloween 往往是年輕人孩子們歡鬧嘻戲,裝神弄鬼的時刻。孩子們喧鬧地沿街上門理直氣壯地討要各色糖果,大人們笑臉相迎不相識的孩子們,分送事先備好的糖果禮物。……這節日起源的說法有多種,大體上是與凱爾特人的薩滿傳統有關,後來也與天主教,新教的路德派紀念歷史上的殉道者,封聖的使徒的萬聖節相連,成為歐洲,北美一種重要的宗教性節日。而對這些地區的普通人來講,要在這個日子去墓地祭悼已故親人,它因此也就成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日子。

事實上, Halloween 與萬聖節是彼此相連的兩個日子,卻不應等而視之。前者與「鬼」 (ghosts)相連,是鬼節;後者則是與「聖」 (Saint) 有關,是「聖節」。孩子們關心鬼,借鬼嘻戲;大人們祭聖,慎終追遠。

此次,「魔都」上海的鬼節狂歡特點卻是「魔」,是一場巨大的鬼節嘉年華,而不是萬聖節祭奠。上海年輕人們專心弄鬼,而不是要奉聖,與歐洲北美的一些類似的活動既相似,又不同。上海的不僅規模巨大,含義多重,且可能影響深遠。古今中外文化各種要素,影視人物,童話傳說,奇裝異服,交替紛呈,色彩斑斕,都在夜色中,街道上,河流般的人群裡展現,游動。蝙蝠俠與唐僧擦肩而過,帝王與乞丐攜手並行,……一切都顯得魔幻,但一切又在這魔都的夜裡顯得真實,自然。

2023年上海萬聖節街頭狂歡中有人裝扮成「蝙蝠俠」
2023年上海萬聖節街頭狂歡中有人裝扮成「蝙蝠俠」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鬼節」中的文化暴動

而彌散在夜空中,貫穿這一切的是一種自由的氛圍,自由的想往,這是上海這個中國最早的現代城市自其誕生以來形成的最重要的氣質。如果,這僅是上海年輕人一種童心釋放的遊玩晚會party , 或許我們也不必在此花費更多的筆墨。但事實上,那許多看似輕飄游戲的行為,表演,裝飾,都被年輕人賦予諸多豐富的內涵,載負傳遞著這個時代許多意味深長的訊息,他們的憤怒,無奈與渴望;他們對許多傳統與官方視為神聖的東西的鄙視和嘲諷,彰顯著他們的勇氣,想像力與批判精神。人們可以僅將其看作是一場年輕人的情感宣洩,一場成千上萬年輕人參與的行為藝術表演,但也不妨可視其為是一場文化暴動,一場對諸多被奉為神聖的象徵符號的顛覆與批判。

象徵王權朝廷威嚴的「肅靜,迴避」,在身著各種鬼服面具熙攘的人流裡顯得如此滑稽,荒誕,那完全是一種摧毀性的文化解構,將那些自以為是的古今官員展現其合法性,權威性的道具轉換成人人可嘲弄的招牌。一位風流嬌媚的著緊身黑衣的女子,手揮長鞭,充滿特殊性行為的暗示,將那種在生活中注定會暗中邊緣性存在的行為,呈現在公共場合,傳遞著某種有關性的自由,反抗性壓抑的訊息。一群女孩對「色」蛋的挖苦嘲諷,回蕩著女權思想的影響。

這場狂歡是游戲的,但也是批判的,有些甚至直接撞擊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話題——穿上白色防護服,舉起巨大的檢測棍指向一個無力的女孩;舉著「核酸檢測站」牌子的青年,這一切都在譏諷新冠清零政策的荒誕及其中所展現的不受限制的權力的肆虐與野蠻。頭戴一個仿製的監視器,身旁站著幾位警察,那種對比反襯,在節日特殊的歡樂時刻,呈現著人們對日常遭受無所不在的監控的恐懼與厭惡。兩位年輕人一個舉著上證股市股價一瀉千里歸零的趨勢顯示圖,一位旁邊舉著一把韭菜,其所指為何,嘲諷意涵,路人皆知,讓人會意的發笑之餘又徒生無限的悲哀。在這中國最富庶的城市,年輕人手裡那「窮」的紙牌,戳破著盛世的繁華。一個拿著蔡英文畫像,扮作小版神似蔡英文的小女孩,讓人忍俊不禁,也邀人思考其背後的意涵與官方對台海關係的論述。那「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牌子,意味深長,穿越時空,召喚魯迅的批判魂靈,也暗中傳遞著某種魯迅式的絕望的戰鬥意志。穿著幾張白紙輟成的上身套衣的那弱弱女孩,卻給人一種很強的力量感,直接地讓人們記起近一年前在上海街頭髮生的那場運動,在看似一切重返常態的生活裡,它並沒有全然消失。這是一種對那場運動隱喻的紀念,也是那場運動另一種形式的延續,因為,這兩場上海街頭夜色裡的聚集、行動,其靈魂都是一個:追求自由。同時,也讓人們回憶起三十多年前,北京的年輕人們在廣場與街頭所展示的那種令人拍案叫絕的表達藝術創意。

像去年那場政治運動一樣,上海的青年們 又打了官方一個突襲,這次,是從文化領域出發。上次,官方剝奪了他們的自由與歡娛的權利,他們以抗議來爭取失去的,喊出具有時代最強音的「習近平下台」,「共產黨下台」;這次,他們用嘲諷,戲弄官方裝模做樣、道貌岸然的虛偽和自做作,要讓那些虛假陳腐的符號,象徵在人們心中、在文化上崩塌。用行動藝術召喚人們的記憶,對那場殘酷地毀掉年輕人三年生命中美好歲月的清零的記憶。死亡的氣息曾很久彌漫著這座城市,今年是解封一年後第一個「鬼節」,在鬼蜮般生活過年輕人們的痛苦依然記憶猶新,心理上疊著重重陰影。鬼節是一種人們戰勝對死亡的恐懼以及與死亡相連的遺忘的文化制度設計。選擇鬼節來向鬼般的生活,向死亡的威脅告別,這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如果筆者的認識,記憶無誤的話,鬼節Halloween 在北美乃至世界的流行,是與愛爾蘭十九世紀那場造成百萬人死亡的大飢荒以及後來百萬人向北美的移民有關。在經歷大規模死亡或威脅後,人們需要一種文化儀式,事件來與死亡做個心理上的揮別,對生活的一種再確認。死從來都是生的鏡像,是對生的審視與評判,對生的意義賦予,文化的諸多根源與基礎也常是與此息息相關。

張揚自我  反抗皇權、父權和夫權

在過去多篇文章中,筆者曾將中國幾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一個最重要的社會變遷概括為「主體的復歸」,這一次年輕人再一次對此給與證明。在習近平的治下,中國的生活變得日漸乏味,沉悶,枯燥,暗淡,一種虛假空洞的文化氛圍籠罩彌漫著,公共表達空間被急劇壓縮,年輕人生活壓力日重,歡娛的權利這些年被剝奪得幾乎殆盡,貧窮失業開始威脅著他們,因此成為要「躺平」的「最後一代」,但他們不甘心,要奪回與生活生命相連的色彩,從肅寂,單一的白紙的白色到紛呈跳動喧嘩的多彩,年輕人們在奮斗,在宣示,我們是人,完整的人,我們要的是主體的公民權,女權,支配自己的身體,性,自己思考,汲取訊息的自由,生活的快樂,而不是習近平藏在冠冕堂皇的現代語言下那種腐舊不堪的皇權、父權、夫權的壓制。他們用這特殊的節日來宣洩日常的壓抑,用鬼來批判人,借怪異荒誕來諷刺針砭時事,與壓制的權力對抗,展示面向未來的希望。用這種成本低廉的形式,在街道這個舞台,公共空間中,完成一次主體性的表現,一種自我的perform 。沒有組織的狂歡,卻可以有序進行,展現了這些年輕人的公民素質。

前年「隱入塵煙」 電影上映時,筆者曾擬以「一首非主體性生存狀況的悲歌」來撰寫一篇評論,最終因工作擠壓,時間匆忙,健康因素,未能成文,只留在電腦中一個半成品。那部電影其實是一個隱喻,對中國人非主體生存狀態的深刻的隱喻。電影最後是以那對被人蔑視,忽略,嘲笑,盤剝的夫妻的死亡來終局的,他們的主體性最後只能通過死亡,意外與自己選擇的死亡來達成,以死亡抗拒他人,社會對他們的踐踏及不公。而鬼節上海街頭的那些年輕人是不會甘於這種命運的,他們要他們的主體性得到展示,承認,保護的社會空間,一種圍繞這種主體性的文化構造與制度再建,其核心是自由,多樣性與寬容。    

延伸閱讀——專訪:《隱入塵煙》導演——目光落在忽視上

從文化的視角看,這些年中國傳統節日相對衰落,除有現代生活帶來的普遍性的節日淡化現象外,其中一個特殊的原因就是,對主體性日漸強化的年輕一代來講,這些中國傳統節日「解放「」自由」的氛圍不夠,吃重於玩,儀式規矩大於內心的情感抒發,所以,有年輕人更多對西方節日的喜好。這當然有求新好奇的心理動因在,但希望一種更自由自在的節日活動,一種更具文化的內涵,純真的互動,意外的驚喜,少些外在社會性的約束的節日的心理,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國文化面臨的再造,更新的挑戰,在節日上也不例外,此次上海魔都年輕人的鬼節狂歡,再次展示了這個議題。對千年儒家加皇權造就的總體上講缺乏「狂歡」這種本質上是自由奔放要素的節日文化的中國,上海這場狂歡在節日文化上講也是具有革命性的,是上海作為中國最早面向世界的城市近兩個世紀的現代歷程,改革開放四十年歷史的醞釀,經時下的種種事變刺激誕生的一個產兒。

運動飄散後,白紙青年今何在?

而為抗拒這種主體性強化的趨勢,中共最近幾年展示的文化再造企圖,是用一種再意識形態化,一種集體—民族—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來壓制這種主體意識,主體權利意識的覺醒,它會成功嗎?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終是要由中國的年輕人給出。而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有一部分中國的年輕人被這些話語幻惑,飲下生存意義上的鴆酒止渴,讓他們自己與民族付出代價,但最終,他們會明白那是絕路一條,既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幸福,也不會給民族開出光明的未來,贏得世人面前真正的榮光。從這幾年小粉紅現象的退潮,我們是否也可以從中窺到某些訊息呢?各種威權及極權體制總是要製造人們彼此之間的疏離,不信任,這些年輕人通過上場運動與這次狂歡,找到了某種心氣相投的感覺:原來我們是在共同經歷同樣的命運,有類似的感受。

也許,有人會以不屑的態度視這場狂歡是帶有上海都市中產階級家庭子女或小資青年的宣洩,無法代表中國某些其他城市年輕人和其它階層的心態,或許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人視為是青年們某種軟弱無力,缺乏抗爭的勇氣的表現,這些或都有部分道理。但要知道,歷史與文化從來都是少數引領的,抗爭的形式也是多種的,互動的。上海不是整個中國,但上海引領中國。上海青年展示的文化價值,爭取的權利,正如去年的白紙行動,難道不是代表大多數的利益,未來中國該發展的趨向?在全世界面前一個日漸內卷退縮的中國圖景正在形成之時,上海的年輕人不正是向外界展示著另一個渴望開放,寬容,富多樣性,自由的中國的面向?這個面向難道不是最符合人性本真,更自然的嗎?此次狂歡,讓我們認識到上海這是一個真正走向世界的世界城市,是一個比西方還要西方但卻是一個真正的中國城市,因為它把一個地道的西方節日轉換成自己的節日,賦予種種新的內涵。誰說中國的文化不能借鑑,更新,再造?世界上還有那個城市的鬼節活動有上海如此大的規模,如此豐富的色彩與內涵,不僅牽涉過去,更是指向未來?

無法禁止的熱愛與沖動

暫時,也許這種狂歡自身就不一定會有未來,明年官方就可能禁止再舉辦此類活動,再不會有此場面,——但願不要如此!但年輕人對生活的熱愛,那種生命的沖動。對一種真正的自由的,不是由官方定義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是無法被禁止的。周二上海的鬼節狂歡過去,昨天說的萬聖節讓人思想亡者,今天北京舉行一位前總理的遺體告別。安徽合肥,河南鄭州等地敬贈死者如海的鮮花,與上海鬼節的狂歡某種意義上講其實是共享著一個面向——對現實的批判及某種對未來的絕望與希望。心中無鬼的人才能扮演鬼,裝鬼,禁止扮鬼的才可能真正是鬼,惡鬼。極權主義就是一種鬼魅橫行的死亡政體,充滿死亡的那種陰暗氣息,也不斷製造死亡。但最終,生命的流淌湧動會戰勝那種極權死亡的壓制。Halloween 及萬聖節這類節日的本質就是幫助人們贏得某種自由,一種通過狂歡,與死亡,鬼魂的互動,來戰勝死亡及對死亡的恐懼,來對生活,生命加以肯定。這些不僅是當下也是未來中國所需要的。

也許,對中國的未來,我們是不該絕望的,因為有這些年輕人的創意、活力與想像力。白紙的色澤與萬聖節前夜Halloween 紛呈的色調,在暗夜中閃爍,發光,浪一般波動著,遙相呼應,指向一個曙色終將降臨的天明。


張倫:長期觀察中國問題的政治學者,法國賽爾奇-巴黎大學教授,Agora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歷史與未來「網站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