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正方:股市從未如此重要

沈凌
2019年2月28日

中國官媒近來不斷發出「股市將成為國家重要核心競爭力組成部分」的論調。自2015年短暫的牛市後,中國股市再度陷入低迷狀態。此番改革會重蹈覆轍?還是會闖出一條新路?經濟學者沈凌認為,還不能簡單地下結論。

https://p.dw.com/p/3EEZN
Symbolbild China Währung Yuan
沈凌:在中國特殊的政治體制下,高層的表態對經濟的影響力是不容低估的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F. Dufour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中國特殊的政治體制下,中共高層的任何一種表態,對經濟的影響力都是不容低估的。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主題是"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這也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第二次以金融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也是十八大以來第三次政治局級別的金融主題會議,結合最近股市火爆的行情,被民間解讀為股市上漲的理由,甚至有人回憶到了2015那一場"國家牛"的氣息。

實際上,針對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問題,中國領導層一直都沒有忽視過。在1991年初,鄧小平視察上海市的時候就說過:"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

核心角色

在2017年7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不過在當時的市場氛圍中,這樣的表述更多地被解讀為對金融安全的強調,因為要降槓桿,於是甚至被理解為對股市的抑制。時過境遷,如今同樣的會議主題,在股市大幅反彈的情況下,就被解讀為"股市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重要環節,主要體現在為實體經濟融資的功能上。有一個健全的、合乎發展階段的金融市場,就可以把資本有效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從而促進生產和消費,完成國民經濟的循環。

我在去年底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系列文章(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馬雲們靠什麼發家?)中提到,中國現階段的主要困難和機遇,都在於經濟的轉型升級。而經濟發展越接近於前沿,就越需要一個以直接融資為主的金融市場相配合。這不是說,過去中國以間接金融為主的市場結構是不合理的,而是說它符合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但應該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而做出相應的調整。這種制度性的調整,在中國的語境中,就是不斷地改革,而在經濟學的學術研究中,就被表述為"內生性制度"。

中國前一階段一直強調的"降槓桿、穩金融",就是針對在以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發展為主的時候,造成的大量呆壞賬的處理。但是不斷地處理呆壞賬,不斷地關停並轉搞"供給側改革",都只能是整頓舊經濟,不能直接產生新經濟。而中國金融想真正穩住,還是需要在增長中解決問題。就像上世紀末,中國政府對四大行的高額壞賬處置一樣。剝掉壞賬成立另外的資產處理公司,可以處理四大行的賬務問題,但不能解決中國宏觀經濟的轉型升級問題。最終整個經濟是在加入WTO後,獲得新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了高速增長,也同時解決了舊壞賬的。

China Dr. Shen Ling
本文作者沈凌圖片來源: privat

那麼現在中國經濟的出路呢?依然需要新興產業的發展。但是具體的產業選擇,政府沒有能力去指定。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完善金融市場,讓市場說話,讓金融市場去配置資本,在優勝劣汰中選擇出真正適合中國發展的新興產業。而由於現在中國的發展階段已經遠遠高於二十年前,我們的新興產業也已經越來越和世界最前沿的新興產業發生重合。就像是華為老闆任正非說的:華為的技術創新已經渡過了模仿階段,進入到了一個沒有方向的沙漠地區,需要自己摸索,沒有前人可以借鑑。中國整體的宏觀經濟雖然還遠沒有到達華為這樣的階段,但是越來越趨向於此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間接到直接

因此,同樣一句話,強調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在金融市場的結構上是可以作不同解讀的。

九十年代的意思是要大力發展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金融市場,為的是給資本密集型產業提供擴張的資本。所以當時剝離四大行的壞賬,實際上就是讓全民為此買單。於是四大行輕裝上陣,同時又通過海外上市,進行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到現在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企業。

到了今天,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大力發展以股市為主體的直接金融市場,為的是給技術密集型企業提供資本。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股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重要過。中國政府在這個方面實際上做過一次嘗試,那就是建立於2010年的深圳創業板。但是在2015年的人造牛市中,投機資金利用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性缺陷,過度透支了未來的紅利,畢其功於一役,實際上葬送了一次大好機會。

更多閱讀:6‧12「股災」大事記

今年再次提出科創板,並且和當年一樣試圖進行註册制改革,是會重蹈覆轍呢?還是會闖出一條新路?我們還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因為這個結論取決於很多制度性的前提條件。比如能不能增加金融市場的違法成本?加大退市力度?這些都在中央領導人的表述中有所提及,但是遠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制度。所以,作為一個經濟學者,也作為一個投資中國25年的普通投資人,我抱著謹慎的樂觀,看待本次股市的復甦行情。

 

作者沈凌為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經濟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