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調解以巴衝突,北京顯中東野心

鄧聿文
2021年5月19日

中國此次表現出明顯的欲調解巴以衝突的態勢。專欄作者鄧聿文認為,中國除了想展示解決複雜國際糾紛的領導能力外,還為的是在中東這個地緣戰略薄弱環節維護切身利益,為一帶一路落地及推進尋求突破口。

https://p.dw.com/p/3tbQX
Israel - Palästina-Konflikt
約旦河西岸以色列佔領區圖片來源: Raneen Sawafta/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 巴以的武裝衝突造成了嚴重人員傷亡,中國的外交表態也顯得高調。在中國以安理會主席身份主持的安理會緊急會議上,外長王毅提出了四點主張,強調當務之急是停火止暴,呼籲巴以雙方在「兩國方案」基礎上盡快重啟和談,早日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家。王毅還不點名批評美國偏袒以色列,阻擾安理會發表有關譴責以的聲明。

中國對這次巴以衝突似乎格外上心,高調介入的表現,就是在安理會緊急會議上,王毅表示歡迎巴以雙方談判代表在華舉行直接談判,這是北京迄今對深度介入巴以衝突發出的最明確訊號。中國雖然一向支持巴勒斯坦,但巴以衝突畢竟在地理上距中國很遠,過去北京的表態只重在表達一種政治立場,並不想直接介入巴以事務,然而此次欲調解巴以衝突的態勢很明顯。

對北京態度的罕見轉變,官媒的說法是中國看不下去,要主持正義。這個話聽聽可以,不必當真,儘管王毅確實在安理會緊急會議大談人道和國際正義。也有看法認為這是北京要利用輪值安理會主席的便利,轉移外界對新疆問題的關注。或許有這個考量,但顯然不止於此。北京對巴以衝突考慮調停,並非只是因為它們的武裝衝突看起來有失控危險,而是在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之前就定好的。王毅的講話就透露出北京的意圖:中方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以來,把應對當前中東緊張局勢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安理會多次審議巴勒斯坦問題。他說,「我們將繼續加大勸和促談力度,履行好安理會主席的職責」。換言之,中國即使下月不再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北京接下來也會繼續勸說巴以雙方談判,為雙方在華直接談判提供談判桌。

北京為何要深度介入巴以事務,調解雙方的武裝衝突?這似乎與中國傳統做法和立場相悖。北京長期堅守的立場是著眼於發展在中東的經濟影響力,而不是成為中東的「安全提供者」,最多和國際社會如聯合國等合作協助巴以達成共識,而避免像美國一樣直接介入調解。這既是因為中國長期以來沒有直接介入巴以事務的實力,也是因為北京明白,若過深介入巴以衝突,很有可能會吃力不討好,得罪一方甚至雙方。所以北京雖然在政治上表態支持巴勒斯坦,但也維持和以色列的友好關係,並不想過度介入而破壞和其中任何一方的關係。

DW Gastkommentator Yuwen Deng
本文作者鄧聿文圖片來源: Privat

但現在北京改變立場,欲調解巴以衝突,推動雙方停火,原因或者目的之一,是想展示自己解決複雜國際糾紛和矛盾的領導能力。既然普遍認為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強權,如果北京長期在一些棘手的國際問題上袖手旁觀或者僅止於一種道義表達,而不拿出實際行動提出具體方案化解矛盾和分歧,會讓國際社會特別是那些想依傍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質疑中國的領導能力,也會使得美國和西方輕視中國,認為中國不過是國際體系搭西方便車者,並不想擔負責任。因而北京近年加大了對一些地區和全球熱點的參與力度。例如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後,北京積極介入緬甸事務尋求問題的解決。

巴以衝突是幾十年積累的問題,幾乎無解。北京若能以中國方式勸和促談,讓這對宿敵握手言和,即使取得一點點進步,也將在世界面前證明自己有解決國際棘手難題的能力,從而有資格做國際領導者。當然北京也清楚,要勸談巴以雙方放下武器,實現停火,難度很大,雙方握手言和更不可能。北京只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向世界表明,它不像美國調解巴以衝突那樣,背離正義,完全無條件偏袒以色列,它是以聯合國決議為基礎,站在和平正義、公道良知、歷史正確一邊,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王毅語),以此凸顯和美國處理國際問題的差別,同華盛頓進行中美領導力的競爭。

Israel - Palästina-Konflikt
以色列軍隊向加薩開炮圖片來源: Menahem Kahana/AFP/Getty Images

深耕中東維護切身利益

北京的另一個,也是不公開講的目的,是和中國的利益切實相關,即借此次巴以危機更深地耕耘中東,維護中國在中東的切身利益,包括保障能源安全和推進一帶一路。巴以衝突無疑為中國開啟了深化中東影響力的機會,如果說北京過去對中東主要是經濟影響力的話,這次要通過巴以危機顯示北京的政治影響力,鞏固和擴大中國在中東的存在。但彰顯政治影響力的背後也是確保經濟利益。

理解這點需要跳出中東,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也即亞歐大陸的地緣關係和政治影響力的角度會顯得更清楚。如果把中國介入巴以衝突放在王毅三月的中東六國之行,中國和伊朗簽署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以及王毅日前表述的阿富汗內部各派可以派員到北京對話來看,北京要調解巴以衝突不是一個孤立的想法,它顯示了中國的中東野心,是其整個亞歐戰略的重要一環。

大約100年前,英國地緣戰略學者麥金德提出了「世界島」和「心臟地帶」理論,麥氏將世界政治力量劃分為陸上和海上兩部分,歐亞大陸作為陸上力量是世界島,而包括中國大部分在內、中亞到東歐這帶則是世界的心臟地帶,他認為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20多年後,另一位美國學者斯皮克曼提出了「邊緣地帶理論」,該理論認為,誰統一或整合了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邊緣地帶,誰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潛質的地區,進而能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最終會成為美國超強的有力挑戰者。

以這些理論觀照,中國是陸權國家,美國則海權立國,歷史的走向是海權戰勝了陸權,因為在大航海開闢後,海洋的運輸比陸上運輸更有利於促進貿易、經濟和技術發展,而美國憑借自己的海上優勢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運河和航線,進而掌控世界經濟和能源運輸之門,控制世界各國的經濟和安全命脈。但海權戰勝陸權的前提條件是海上貿易比陸上貿易發達,隨著技術的發展,今天陸上的鐵路運輸從速度、運量和成本來看,都要優於海上運輸,這就使得經濟中心有可能重回陸上大國,亞歐大陸有可能真正成為世界島。目前正處於這種轉換階段。

麥金德提出世界島理論時,鐵路在西歐已有大發展,所以他認為,當歐亞大陸被密集的鐵路網覆蓋後,就連成一個整體,如果此時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主宰心臟地帶,它將主宰歐亞大陸,進而主宰世界。但東歐尤其亞洲還很落後,鐵路很少,而且因為技術,鐵路運輸比起海上運輸來,不方便成本也高。歐亞要連起來,在21世紀才變成現實。但麥金德理論蘊含的假設是,只要技術進步到鐵路運輸優於海上運輸,讓歐亞變成一個整體,誰控制世界島,將可能控制世界。

中國作為斯皮克曼的歐亞大陸的東方邊緣國家,借助特殊的地緣優勢,如果能染指「世界島」,將會把陸權和海權結合起來,構建世界權力的主要中心。過去中國因為貧困而做不到這點,現在則具有可行性,當然中國不是通過武力,而是通過貿易和經濟。中國的一帶一路就有這方面的功能。一帶一路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互聯互通,它的一個目的就是把中國和歐洲連結起來,讓中國的商品在歐洲大陸暢通。而發展到今天,中歐互為對方的第一和第二大貿易夥伴。如果中國通過貿易和經濟的力量控制了世界島,就將威脅美國的全球利益。這是美國最擔心的。

Israel - Palästina I Gaza Konflikt
加薩南部被炸之後圖片來源: AFP via Getty Images

一帶一路的薄弱環節在中亞和中東

在這個地緣戰略中,中國的薄弱環節是處於心臟地帶一部分的中亞尤其中東,長期動蕩,中東的關鍵節點又是巴以矛盾。如果中東不能變成和平之地,不但中國的一帶一路不能在中東落地,或者成本極大,更重要的是,它威脅中國和歐洲的聯繫,亞歐大陸就不能連成一個整體,從而中國就無法以貿易和經濟的影響力來左右世界島。而中東除以色列外全是伊斯蘭國家。

所以,搞好和伊斯蘭國家的關係是中國中東戰略以及推進一帶一路的關鍵。若中國在巴以衝突中調解成功,對中國在伊斯蘭國家的聲望將是極大的提高,即使調解不成功,中國為巴勒斯坦主持「正義」的努力,也會被中東國家看到,從而不阻擾一帶一路,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故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北京對巴以衝突都不能置身事外,而必須積極主動介入。

北京在推出一帶一路,制定中東和歐洲戰略時,或許沒有想到麥金德的地緣政治理論,但在美國的圍堵下,北京要尋求戰略突破,事實上是按照麥金德的理論去實施它的中東戰略野心的。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