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中國對非援助講究「接地氣」

文山(採訪)2015年12月3日

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將在周五召開。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合作今後會有哪些新的增長點?目前遇到的一些困難又應該怎樣克服?德國之聲專訪了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問題研究室副主任楊寶榮。

https://p.dw.com/p/1HGp7
Südsudan Ausländische Arbeiter Chinesen
中石油的中國員工與南蘇丹本地員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inechina/Tong Jiang

德國之聲:過去十年間,中非合作增長非常快,中國對非洲的貸款額度已經從2009年的50億美元提升到2014年的300億美元。您覺得在本屆峰會上,中國是否會再追加新的貸款或投資承諾?

楊寶榮:增長快部分是因為原先基數比較低。相比全球其他地區,非洲吸引外資的力度都是比較弱的,所以規模也比較小。這些年,國際社會對非洲的關注都集中在各種會議、各種承諾上,切實的推進卻比較少。近年來,隨著中非經貿的整體擴大、非洲投資環境的改善,中國對非洲國家的直接承諾也在增加。而是否能進一步擴大規模,則取決於具體的項目。貸款都是跟著項目走的,所以300億美元的貸款額度依然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早先,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合作主要是在雙邊貿易以及一些援助項目領域。隨著非洲的發展、市場環境的改善,非洲國家自己也提議了許多項目。我覺得今後中非將加大產業對接的力度。畢竟,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所能提供的產業對接更能夠適應非洲發展的需要,比如說一些低端的產能。如果產業對接項目能夠落地,直接投資的規模也將進一步增加。

德國之聲:您是說,下一階段的合作,除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對接將是新的合作增長點?

楊寶榮:對。非洲國家想要提高就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所以吸引對加工製造業的投資是工作重點。

China Mine Bergbau Abbau Rohstoffe Afrika Ghana
許多中資企業在加納從事採礦業。圖片來源: Imago

德國之聲:也就是說,中國正在為非洲進行產業升級。這和中國本身的經濟結構轉型有著怎樣的關係?

楊寶榮: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大規模工業發展,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能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各種問題。中國此時向外轉移產能,是全球資本流動、跨國產能轉移的新趨勢。而且,隨著非洲近年來基礎設施的改善,許多非洲國家提出了工業化的目標。這也將是非洲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就業的重要手段。

德國之聲:產業轉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但是短期內,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正在下滑。這對依賴資源出口貿易的一些非洲國家會有怎樣的影響?

楊寶榮:中國的"新常態"意味著粗放型增長階段告一段落,對原材料的需求確實會下降,這對國際大宗貨品的價格近期會造成影響。許多非洲國家的經濟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產能轉移也確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工業化合作還缺乏比較好的平台。非洲國家工業起點較低,而產業對接則需要很多前提條件。好在中國和非洲都有這方面的需求,相信雙方都會在這一合作領域穩步推進。

我認為,中非合作,現在的重點不應該只是中國方面的需求。畢竟非洲大陸本身也有十多億人口,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必然是拉動投資、拉動原材料需求的強勁增長點。非洲的內生型增長在未來更加重要。因此,非洲的一些國家現在也在調整其經濟結構,今後不再只是依託原材料出口。

Südafrika Chinesische Investionen FAW Autowerk
一汽集團在南非的生產線圖片來源: Imago

德國之聲:許多國家都在對非洲進行援助,但幾十年過去了,非洲國家的發展依然非常落後。中國的對非援助是否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擾?

楊寶榮:中國作為後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早期也是依靠援助起步的。所以如何更好地發揮援助的效能,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和西方國家的認識是不同的。相比西方的可能還包含價值觀輸出的援助,中國更講究援助是否"接地氣 ",即更多地考慮受援方的實際需求以及發展能力。而且,進行援助的西方國家,其產業階段與非洲相差得更大,其技術要求往往與非洲國家的實際狀況有些脫節。而中國剛剛完成了工業化的早期階段,一些低端的生產技術正好切合非洲的產業對接需要,更符合非洲的現狀。

德國之聲:中國對非援助,往往被非洲當地民眾批評,稱中國企業總是大量使用中國員工,沒有為當地帶去足夠的工作崗位。中國如何可持續地擴大中非合作?

楊寶榮:我們的調研顯示,從中國企業的視角看,如果中國員工和非洲本土員工的效率、素質都相同的話,中國企業肯定不願意從中國國內帶去自己的員工,畢竟差旅費用很高。可是許多非洲國家勞動力的素質、技能、勤奮程度,和中國國內員工還有著很大的差距。所以不少中國企業寧可多支出一些費用,使用中國國內的勞工,以便滿足工期、技術等各方面的要求。

而非洲本地勞工,勞動效率、技能比較低;且由於缺乏工業化基礎,非洲本地員工在守時、是否願意加班等方面也往往難以滿足中國企業的需求。

當然,我們在中非合作中,也強調非洲的自主發展能力。所以中國現在也非常注重對非洲國家的技術轉讓,並對非洲本地員工提供大量的技術培訓。只有這樣,才能為下一階段的中非產業合作準備好一批合格的產業工人。